被讨厌的勇气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活的自由,就是不要害怕被别人讨厌。就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的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刚才介绍过的那个谚语说的话,那就是只做“把马带到水边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个人的课题。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只要是按照原因论认为“因为被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那么现在的我就只能束手无策了。但是,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的手中,因为只要我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
但是,当我下定修复关系之“决心”的时候,父亲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怎么看我、对我主动靠近他这件事持什么态度等,这些与我都毫无关系了。即使对方根本不想修复关系也无所谓。问题是我有没有下定决心,“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揭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共同体感觉”是终点。
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来自于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他们甚至会认为:“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优先考虑我的心情。”就像王子或公主一样。这种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因此,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
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希望你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