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前段时间,为了让我们早上20分钟的科普时间内容更丰富,我和歪歪一起整理了之前小磁的提问记录,她总是在阅读或是交流时,提出一些好问题:
1.为什么蜜蜂蜇过人后就会死?
2.为什么红绿灯会自动亮和灭?
3.为什么毒蛇不会毒到自己?
4.李白去过哪些地方?
5.河水上的桥是怎么建好的?下面是空的呀?
6.为什么气球玩着玩着就会爆炸呢?
7.蛇可以吞很大的东西吗?可以吞人吗?
8.节气是什么?
9.为什么学校小朋友比老师多?
10.冠军、亚军、季军,为什么都是军?
11.什么是遗传?
12.为什么大家都跟爸爸姓?国外也跟爸爸姓吗?
13.为什么只有一个女皇帝?
14.完璧归赵的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
15.哺乳动物鲸为什么生活在海里?
16.为什么山越高的地方越冷呢?
其中一些,已经在过去的科普中回答过她了。
有些问题对我来说很简单,有能力为她解释得清楚;有些问题难一些,在网上也能找到答案。可是随着这样的场景渐渐的常态化,让我意识到,这并不是一问一答的简单的事。
我开始留心,是否呵护了她探索问题的初心?
在漫长的古代,科技演变并不快,依靠经验传承就是古人最好的学习方式。在漫长的历史跨度下,这种学习方式从未改变过。不同的是,现代科技迭代很快,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具备自己教自己的能力,因为孩子不知道的,长辈也不知道。
孩子天生一张白纸,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全都是陌生的,他们总能问出一些好问题。如果给他们解答了,会引发更多的追问。
在整理小磁的问题之后我尝试着问她:“你有那么多疑惑没搞清楚,会不会觉得自己很笨,什么都不知道?”她回答我说:“我看的书多,才会有这么多问题。”这让我倍感欣慰,说明之前的教育并没有抹杀她的求知欲。
或许孔子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自以为懂了的状态,未必是一件好事。许多人到了中学之后,就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好奇心,他们把问题分成了好问题和“傻”问题,担心提出一些小孩子一样的"傻"间题会让他们难堪。对于问题本身而言,更在意老师和其他同学看他们的眼光。
就这样,渐渐的孩子们掌握了更多的事实和知识,却忘记了发现他们带来的喜悦。他们总是等待着老师、专家或者书本、网络能直接把问题和答案一次性装在脑子里。
为什么孩子长大之后就变了?谁才是罪魁祸首?那一定是他们的父母或者老师,一定是我们这些成年人。
当孩子问问题的时候,许多成年人的做法都促使了悲剧的发生。
有时候表现得不屑一顾,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或真的很傻,轻佻地回应:“这么简单你都不知道?”
有时候懒得回答,或是自己也说不清楚,就敷衍一句:“长大你就知道了。”
有时候会自作聪明地转换话题:“狗不是四条腿,难道是八条腿?哇,一只长得像蜘蛛的狗,嗷嗷~~我要吐丝缠住你……”
总之,孩子得不到想要的回答,还会感觉到是不是自己的问题错了?渐渐地就不会再提问题了。
其实,当我们认真对待孩子问题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比如孩子问叶子为什么是绿的?我们会“背”出中学时学到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回答他。可细想下来,这根本没有解决他的问题。为什么光合作用就一定要是绿的呢?为什么只有叶绿素,而不是叶红素、叶蓝素呢?
太阳输出的峰值能量是在黄色和绿色的部分,叶子长成绿色说明它把最强的能量反射出去了,并没有吸收。是什么原因造成植物“浪费”掉这些能量呢?也许是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我们发现,对于叶子为什么是绿的这个问题,我们还有许多东西不清楚。
也许更好的回答是:
我知道它的原因是这样的……
我也不知道,但我可以和你一起查查资料解决它
我不知道,也许没人知道,记住这个问题,也许以后你会是第一个发现它答案的人。
作为大人,面对孩子我们要认真对待,面对问题要实事求是与孩子一起探索。
参考资料:卡尔·萨根 《魔鬼出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