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共济会

我认为的美

2021-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杨纯

2020年9月,我读到了一篇关于李若彤近况的文章。里面一组她坚持健身后的照片立马吸引了我,我即刻把图片下载存在了手机里。

几天前,我看到了另一篇关于她的文章,大意是李若彤是无人可替代的小龙女,却活成了让人惋惜的“恋爱脑”王语嫣。文中也插了我保存在手机里的那组照片,但作者是这样评论的,“看了她上热搜的照片,却觉得说不出的别扭:整个人太干瘦,也太紧绷了,小龙女的灵气和仙气,几乎消失殆尽。”于是,我立马下拉到评论区,浏览了读者的留言。

通常,对于这样的文章,读者群会有两边倒的趋势,死忠粉竭力声讨作者,而从众入流者则对作者的观点频频称道。但我在该文下的评论区里看到的更多是“美人初醒,十年也不迟,随她随她”的包容和理解。于是,我在想是什么让李若彤被格外“偏袒”呢?

我不追星,对于一些名人的喜爱更多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影视、音乐、文学、画作等)。当然,如果他们还天生一副盛世美颜,那自然是加分项,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关于李若彤,之前我对她的喜欢停留在儿时记忆里不食人间烟火的“姑姑”,一种对遗世独立的冷美人的偏爱。我不知道她这近二十年的人生经历,但这么多年后第一眼即被那一组照片打动。李若彤依然很美,但现在的她给人一种不同的触动。这样的触动我在其他喜爱的女星身上也能感受到,比如朱丽叶·罗伯茨,凯拉·奈特莉和安吉·哈蒙。

我把这种触动称作生命的力量感。

不知道正在读这篇文字的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身上自带一种对人生的掌控感,会让周围的人莫名心安,也因此让人对生活重燃希望。于是,你会无条件地相信,即使当下困囿于人生低谷,他们终会走出来,你也会,而你们需要的只是一些时间和足够的耐心。我喜欢用一个单词概括他们,“inspiration”(心灵掌灯人),可以给生命点亮火光的人。

我每年都会重看的电影有朱丽叶·罗伯茨的《美食祈祷爱》、凯拉·奈特莉的《傲慢与偏见》,还有安吉·哈蒙主演的美剧《妙女双姝》。

电影《美食祈祷爱》一开始Elizabeth深陷感情、婚姻泥沼,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甚至因此一度患上抑郁症,所以在无数个深夜跪在浴室的地板上痛哭流涕,严重的时候曾试图自杀。可是,因为饰演Elizabeth的演员是罗伯茨,虽然我为Elizabeth的人生境遇难过,但内心一直坚信她会好起来,真正的好起来。(我是在看过电影之后才读的原著。)

自此,罗伯茨一直是我心里默认的Elizabeth,即使在读了Elizabeth Gilbert的同名自传小说之后。小说作者Gilbert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但我更愿意把书中的Elizabeth想象成罗伯茨的样子。因为唯有这样,我才能在读到最糟糕的境遇时仍然心怀希望。

我喜欢看的美剧有两类,医务剧如《夜班医生》、《实习医生格蕾》、《良医》、《宅女医生》和警探剧如《妙女双姝》、《基本演绎法》。但我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刷此类美剧,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尤其在看医务剧的时候,我会哭,有时会哭到抽噎不止。

刚开始,我完全搞不懂自己的泪点在哪里。直到很久之后,我才明白,那是心灵被触动的震撼。比如,当一位外伤病患做CT的时候,伤口突然大出血,病患当即休克,医生在脸上的表情由震惊转为冷静的一瞬间,当机立断跨坐在病患身上,用手指按压在出血口;发生连环追尾,成批的伤者被送进急诊室,医生们竭力抢救每一个伤者,可因并发症某位伤者死在了手术台上时,疲惫不堪且满身血迹的医生脸上稍纵即逝的落寞;面对一位患了老年痴呆的70岁癌症患者,不得不被每天重复告知患癌消息时内心所受的煎熬和痛苦,医生没有坚持让病患家属接受癌症治疗,即使这种癌症可以治愈。因为医生知道因化疗导致的各种副作用,脱发、呕吐、疼痛等会让患者每天重温对病痛和死亡的恐惧······

这些外科医生就是一群生命有力量感的人。

桑塔格曾经说过,“如果有人在我十二岁的时候问我:‘生命是什么?’(我经常这样问自己),我会回答:‘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生命意味着你应该思考,你应该斗争,你应该挨饿。’

美或许看起来脆弱、易逝,但由生命的力量感所产生的美可以在最艰难的时刻依旧折服人心,因为它的内核从来强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