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杠_罗辑思维有意思的文章自然科普

《为什么说使用汉字不利于抽象思维?》

2016-03-20  本文已影响531人  杨心武

本文来源于导师郦全民的一次讲座,由等风来(微信460579084)编辑整理。

以下是讲座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知道,当我们谈论“汉字是否影响了中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其实我们谈论的是“汉字和拼音文字相比,是否影响了中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这里是要比较汉字和拼音文字在表达抽象概念上的作用。

然后,我们先来看看汉字与拼音文字的主要差别。

拼音文字:①有明确的最小构成单位,是不连续的;②使用外显的符号来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及其关系;③存在不同种类的符号(n.和v.),根据某些规则组织起来;④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所指代的信息与感觉没有直接和特定的关系。
汉字:汉字表征的特性介于字母文字表征与图形表征之间,而在几个重要方面更偏向后者。①没有明显的最小构成单位;②指代对象之间关系的词并不发达,存在大量同音字和多义词,使关系的辨认和寓意的确定更依赖于具体情境;③没有形态变化,句子的组合基本上依赖次序,句法结构比较松散;④抽象性不如字母文字高。

从历史角度看,汉字来源于图画和记事符号,其演变基本上沿着从图画到象形文字再到表意文字的连续轨迹。

反观字母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则不难发现,它是在不同文明的交流、冲突和生灭的社会背景中发生的一种突变现象。

拼音文字的字母最初其实也是象形的,但并不表意,字母只是记录语音的工具。作为对比,汉字并不能很好地实现“记录语言”这一职能,其表音的功能很弱——比方龏这个字,念什么?两个音,gōng和wò。汉字本身是一种(不纯粹的)表意文字,它不需要借助语言就可以表达意义(参见:笔谈),不像拼音文字的文字—语言—意义的表意过程。

拼音文字首先在抽象性上就胜过了汉字,而且语法更严密(有格、数、性的变化),关系更容易确定,表意更明确。以德语的“我爱你”来举个例子(全部小写):

ich liebe dich
dich liebe ich
ich dich liebe
dich ich liebe
liebe ich dich
liebe dich ich

ich是第一格的“我”,作主语用;dich是第四格的“你”,作宾语用;liebe是动词“爱”的第一人称直陈式现在时。直陈式现在时 = (主语) + 动词现在时形式。

德语中动词一般在第二位,也就是上面三个单词所有的六个可能的排列中只有最上面两个是符合现在的语法规范的,然而全部六种排序都能清楚地表达出中文“我爱你”的意思,而且更加严谨:

每一个单词本身就能反映其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无论顺序怎么变,“我”就是“爱”的施动者,“你”是受动者,这个“爱”是现在的“爱”,不是3月17号下午3点前一刻钟的“爱”,并且这个“爱”,是“我的爱”,而不是“你的爱”——如果要表达“你爱我”,那个“爱”是liebst,跟“我爱你”的“爱(liebe)”也不一样。

使用汉字的话,在不加入定语的情况下,是无法精确地表达ich liebe dich的意思的。汉字没有数、没有性、没有格,甚至没有时态——即,汉字有利于表达宏观的经验世界的思想,但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展开。

举个例子,“非”既有“不等同于”的义项,也有“不属于”的义项,“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展开正是基于对这两个义项的辨析——一吵就是几千年,今天你到大街上问路人,绝大多数还是不能把“不等同于”和“不属于”这两个义项区分开来——而这明明是差别极大的两个义项。

汉字不仅缺乏抽象性,甚至要做到精确都很不容易——不是说不能做到精确,而是做到精确要付出比拼音文字更大的“成本”,人是很懒的,会更倾向于使用低成本的、模糊的表述,也就是说更倾向于表述一个宏观的、不区分时间和数量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说汉字影响力中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