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

直面青春骗局(一)

2022-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我不糟糕

01 你的病,是对父母最大的折磨

黎钥今年34岁,却是十年胃病赛道老选手。

于是,她选择了去照个胃肠镜,买个安心。

这本来是件小事,但医护提醒最好有家属在场,以备不时之需——例如办理入院。

于是,她陷入了无限的思想斗争中,到底要不要告诉爸妈。

一是害怕。

80年代末出生的她,家中独女,是父母时刻牵挂的人,她不敢让自己有事。

前几年大伯父肺癌离世,爷爷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至今两老依然时而涕泪。

二是单身。

这个人设已经让年迈的父母受压多年,“我们年纪也大了,就担心你没人照顾”,老爸

这句话直击肺腑,他不放心女儿啊。

几翻挣扎,在“照镜”前一晚晚饭过后,黎钥小心翼翼地说出检查的事。

父母立即轮番追问女儿肠胃,继而要求她要减少加班,应酬不准喝酒,不准熬夜。

内窥镜中心外面,全院满座。大家成双成对,不是夫妻,就是情侣。

这个让黎钥无比尴尬,更无比心疼父母。

换上了衣服,侧躺在病床上,她的手因紧张而颤抖。

身后是来回的医护和与她一样等候的病人。

在冷与怕之间,一对问答透过墙壁撞进脑海——

“你认为青春最大的骗局是什么?”

“我以为我还有很长时间。”

最害怕的,不是麻醉后的眼前一黑,让人坠进无间黑洞。

最害怕的,是清醒过后收到的检查报告,这是对未知的恐惧。

不病一病,你不知道,原来父母在,不敢病。

不躺一趟,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我们总以为的来日方长,却忘却了其实世事无常。

02静待花开 以慢御快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朱自清《匆匆》

我的同学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她说不管是从前的人教版还是现在的部编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都会稳占一席。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理解行文内涵,她总是看名师课堂实录。

在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实录中,这段师生对话让她划了重点——

薛老师问学生:“朱自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少岁呢?”

学生:“他24岁。一年是365天,八千多个日子大约是24年。”

薛老师:“是的,这篇文章是他在20多岁时的春天里写的,1922年3月28日。20多岁正当青年,他有大把的时间啊,怎么会突然之间发现时光匆匆而逝呢?”

学生:“在八千多日子当中,朱自清没有留下任何足迹,他只是时间里的过客,他只是在那些日子里徘徊罢了。”

这段话给了我这位当老师的同学很深刻的思考。

她说,带着学生去走进《匆匆》里的文字,与朱自清先生对话时,从前少有的这种对光阴虚度的无奈感、唏嘘感、惆怅感一下涌现上来。

童年难忘的往事、求学升学的点滴、考教招的拼搏,无数场景自某个隐秘的岁月角落,在脑海一下子炸裂开来。

她不禁反问自己一句:“我何曾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仿写练习中孩子们写道:

排队等拿饭时,日子从脚步中过去。

捧着手机玩游戏时,日子从指缝间过去。

写作业时,日子从笔尖上溜走。

系鞋带时,日子从一停一蹲一站间偷偷划过……

孩子们也深感时光流逝。

2021下半年,“双减”引爆全网,成为高频词汇。

各地学校步履铿锵,积极响应和探索政策。

我们欣喜发现,很多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改期末考试格局,以游园闯关的形式,变“考”为玩。

在课后服务上进行革新,开发70多门校本课程,让学生根据爱好选课。

探索弹性上下班,补充配齐教师,为教师减轻负担。

这场“慢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智慧与同心,静待花开。

我们的国家,选择把时间还给孩子,把童年还给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