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困扰
抑郁•困扰
母亲节这天,北京的阳光还不错。此时小区里处处是繁花,娇艳动人,每一处拐角,都是惊喜。人们忍不住停留,拿出手机拍照,把花的美丽定格在相片里。我常常感叹,那些爱花的人,爱摆着各种pose与花合影的人,多么热爱生活……
然而,在这美好的一天,我却收到了让人震惊的消息。小区里,XX号楼,有人跳楼,三百六十度翻滚降落,当场毙命。我与小区里其他八卦能手,讨论这场自杀事件,大家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猜测,失恋?失业?生活不顺?等等……事不关己,众人均云淡风轻地谈论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以啼耳。”虽然表面装着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但是我却莫名伤感起来。这名死者为何在母亲节,给自己母亲制造了这么重大的悲伤。他的父母又该如何带着他离去的伤痛走完后半生……社区新闻,很快发出文稿,报道这次自杀事件,没有透露太多信息。只是用简短几句话说明自杀者疑似长期受到抑郁症的困扰。私底下讨论了无数种可能的妇人们,顿时鸦雀无声……我想,他得是多绝望了,才有选择死亡的勇气。正是抑郁的困扰挥之不去……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说到,3.5亿人受抑郁困扰,每年有接近100万人自杀。抑郁症堪称是“头号心理学杀手”。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欧美国家,人们对抑郁情绪与抑郁症接纳度相对高一些,抑郁症受社会的重视程度也很高。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人经历过抑郁或者正在经历抑郁。而我们的社会,却没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这严峻的事实,所以大部分受抑郁困扰的人,都会悄悄地小小翼翼地把自己的抑郁情绪或者抑郁病症隐瞒起来。同时缺乏对抑郁症的了解,更不敢直面病症。
还记得2016年,素有“史学天才少年”之称的林嘉文,不到十八岁,留下了遗言“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在史学界将大有作为的花季少年,了结了自己的生命。此新闻一出,大部分人都在叹息与指责,指责这位少年还未曾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便任性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看了他的经历与成就之后,我隐隐约约想到了抑郁症……后来寻找原因,确实是抑郁的困扰,让这位少年选择了永远沉睡。
放眼歌坛影坛,不少耀眼的明星在大好年华,因为抑郁的困扰选择结束自己的性命。那是一部部惨剧。也是没经历过抑郁的人无法理解的。香港巨星张国荣,于2003 年愚人节,在香港中环一家酒店24 层,一跃而下。估计很多人与我一样,曾以为那是愚人节的玩笑。直到追悼会开始,才认识到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抑郁症那时候在我的印象里是模糊的,因为只知道抑郁是心情不好的意思,没有了解过何为真正的抑郁。
抑郁大体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抑郁情绪,短期发作,通常事出有因。经历抑郁情绪的人,会发出“郁闷”、“烦”、“别来烦我”类似表达抑郁情绪的语言。在有他人的帮助下,能及时调整,心理上有一定的防卫功能。时限一般不超过两周。所以知道寻求他人帮助,知道倾诉情绪的,通常只是抑郁情绪。
孟子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有过抑郁的情绪并不全是坏事,它让我们有机会反思自己,反思成长经历在我们身上打下的烙印,修正自己一些观念上的偏差。当然,首先我们得有勇气去正视抑郁情绪。承认自己抑郁了,而且这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倘若没有直面抑郁痛苦的勇气,也就不可能换来成长和逐渐强大的内心。
另一种持续性抑郁,医学上称为抑郁症,属于病理性抑郁。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一个月,数月,甚至半年以上。无缘无故产生,容易小题大做,缺乏客观精神应激能力。晨起抑郁情绪会明显加重,夜晚症状又会减轻,患者表现消极,反复发作,甚至会时常想到自杀。如果不接受专业的治疗,病情会逐渐恶化。这便是医学意义上的抑郁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没有明显体征,也检查不出其他异常。
有家族精神病史或情感障碍发作史等遗传因素存在情况下,患抑郁症的概率会比较高。再就是体内生化系统(如:激素、神经递质等)的不平衡——即某种生化分子过量或过少分泌。另外社会环境、人格心理也同样是诱发因素之一。抑郁症的发生,并不仅仅是某一因素引发的,通常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每位抑郁患者的发病原因以及病症发展都各不相同。我们只有认识并努力理解抑郁症,才能寻找出与之相对应的预防或者治疗方案,才能减少悲剧再次发生。
同样是2016年,那个笑起来会露小虎牙的大男孩,乔任梁抑郁自杀。一开始好多人以为是娱乐新闻误传,因为谁都不曾想到,那个温和,笑起来有点坏坏的大男孩,会在事业的上升期,忽然间结束生命。虽然众人面前,他其实很优秀,但是他时常觉得自己不够好,自我评价很低。一直在服用药物,与抑郁症斗争,可是还是抵挡不住抑郁症的无尽困扰。
那一年,多少都唤起了群众对于抑郁症的重视。可是残酷的是,抑郁症患者并不像其他病人那样,得到家人朋友关心之后会心存感激,他们是无法感受别人关怀之情的,且没有感激之情,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失去兴趣。这种消极的态度,对他人是非常难以理解并接受的,也很容易打击家人朋友对TA伸出援手的积极性。单纯的理解并不能够应对来势凶猛的抑郁症,还需要无私的风险和极大的包容心。
多年的应试教育,以及社会普遍认同的教育观、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让许多数人失去了独立的判断能力,迷茫接踵而来,我们常常陷入低谷,矛盾与困惑挥之不去,抑郁的人群也随之逐年上升。面对抑郁的困扰,我们又该如何走下去呢?首先要勇敢直面抑郁,进行自我心理训练,觉察不良情绪以及负面想法,早发现早治疗,并且坚持治疗。培养广泛的兴趣,阅读交友,建立良好的人格,都是走出抑郁困扰的方式。
我想再好的方式,都得有患者自身以及家人朋友的高度重视与配合,才能更好解决的。经历抑郁困扰的人,越来越多,社会的重视度也理应跟上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