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简书电影院

超级英雄的现代神话与信仰重构

2019-05-06  本文已影响10人  我叫湿湿

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将观看好莱坞爆米花大片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而作为近几年迅猛发展的类型片之一,超级英雄题材无疑成为观众放松消遣的首选。究其原因,超级英雄电影的成功不能仅归于好莱坞成熟的工业模式或市场营销,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在于其重建了一套现代神话体系,借以填补现代社会中人们信仰崩塌后的心理空缺。

一、信仰寄托:神话原型

尽管各地种族、文化各不相同,但凡是人类所踏足的土地,就会有流传的当地神话。这些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们总是承载着人们对人类精神的美好想象,去达成人们所难以企及的伟大成就。

“神话和仪式的主要功能一直是提供把人类精神向前推进的象征符号来抵消经常出现的、把人类精神拖住使之无法向前的人类幻想。”【1】约瑟夫.坎贝尔认为,纵然英雄拥有千万种面孔,但这些英雄神话都是一个象征符号,而这种符号则来源于我们的心灵,是我们潜意识的投射。“梦是个人化了的神话,神话是消除了个人因素的梦;在相同的一般情况下,神话和梦都是心灵动力的象征。”

至于信仰的建立机制,按照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看法,观众通过悲剧体验到怜悯与恐惧的情感,进而引起情绪上的“净化”。【2】“怜悯是面对人类苦难中严肃而永恒的东西时,抓住人的思想,并使之与受苦难者融为一体的感想。恐惧是面对人类苦难中严肃而永恒的东西时,抓住人的思想,并使人与其秘密原因合二为一的感情。”【3】坎贝尔进一步发展了悲剧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与神话中的主人公(英雄,hero)建立共情机制,受到英雄行为的启示从而获得信仰。

具体来说,英雄们在现实中遇到困难,实际上是他们心灵的投射,因此英雄首先需要从外在深入内心,由“果”追“因”,并根除那些困难,获得重生;其次,英雄是能够突破历史局限性、从而成为一般能产生效果的、具有常人形象的人,因此各式各样的英雄最终都会回到我们中间,把他学到的有关新生的教训传授给我们。而真正处于绝境的,是那些既不听从内心召唤、又不服从外界教义的人,他们失去了英雄的引导,也就失去了信仰。

以圣经故事为例,人们在圣经的故事中学习礼仪道德,在耶稣的神迹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从而把自己的精神信仰寄托于天父。这正是人们从神话故事中获得信仰的典型代表。

二、信仰崩塌:战争影响

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人们一直以来信仰的价值观。当尼采喊出“上帝已死”,哲学的天平开始从理性向着非理性的那端倾斜。人们之前所相信的理智、意义、价值,在面对战争的残酷后开始分崩离析,昔日的英雄神话无法填补人们精神上的废墟,哲学家们在一片悲观的氛围中寻找救赎的希望。

哲学上的动荡引发艺术流派的更迭,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出现反映出人们精神上的动荡。“现代艺术在一股强烈的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中发展起来,艺术家们把表达重点放在了自我证明、价值体现上;而后现代艺术则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和否定,艺术家们将世界当作一个无原则、无中心、无意义的场域,无限的消解、淡化存在与价值。”【4】

以2009年扎克.斯奈德执导的超英片《守望者》为例,原作由阿兰.摩尔于1986年创作,故事背景设定在美苏冷战时期,带有强烈的后现代色彩。《守望者》最大的特点在于对超级英雄本身意义的解构,故事中的主角们打破了观众对于超级英雄的刻板印象,他们的行为不再符合绝对意义上的正义,致力于拯救全人类的法老王选择让城市里的居民牺牲,而具有神一般超能力的曼哈顿博士则沉醉于宇宙的宏大与虚无,厌倦了地球上的纷争。《守望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让那些充当人们精神寄托的英雄本身遭遇了信仰危机,从而完成了对超级英雄的解构过程。

三、信仰重构:超级英雄

1、超级英雄电影的发展历史

按照影片风格的不同,超级英雄电影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拍摄的电影。这一时期的超英故事大都剧情俗套,特效简单,具有强烈的漫画特点。以克里斯托弗.里夫饰演的超人系列(1978-1987)为例,影片中超人的形象还原了漫画中蓝色紧身衣、红色披风的造型,故事也符合漫画中轻松、积极的基调。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面对居高不下的犯罪率、经济危机的冲击以及战争的阴影,观众们迫切地需要一位英雄带领人民走出困境。

第二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漫威为首的一批超级英雄电影。超英片的此次转型依附于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影片风格开始由粗糙还原漫画形象转变为充分表现现实质感,以蜘蛛侠反派绿魔的造型为例,在2002年的《蜘蛛侠》(托比.马奎尔饰演)中,反派绿魔的造型仍然摆脱不了“塑料质感”的观感,而到了2014年的《超凡蜘蛛侠》(安德鲁.加菲饰演)系列,反派绿魔的造型具有了精密的机械质感,这些都得益于数字特效的发展,使超级英雄从漫画走入现实世界,变得更令人信服。另一方面,超级英雄的故事背景开始由城市空间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创作者以扎实的技术作为支撑,赋予超英片更加强烈的幻想色彩,进而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深受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如《银河护卫队》、《雷神》系列等。

第三阶段则是以克里斯托弗.诺兰于2005年执导的《侠影之谜》为开端,开启了超级英雄的“黑化”风格。这一阶段的超英片,弱化了前两个阶段的娱乐目的,转而将超级英雄放入一个更加接近于现实的世界中,借超级英雄的壳去探讨更加严肃深刻的人性问题。这一转变的原因,与当今美国社会所面对的问题是直接相关的,移民潮、恐怖袭击、冷战余波、社会运动所造成的影响在电影中随处可见。如诺兰的《黑暗骑士》系列中,所代表恐怖分子的反派小丑,以及代表无政府主义的贝恩;再如延续了诺兰黑暗风格的《超人:钢铁之躯》系列(扎克.斯奈德执导)中,超人受到公众的排斥是对移民生存环境的隐喻,而蝙蝠侠对超人的防备则是出于对独裁政府的担忧。此处需要指明的是,超级英雄影片的第二、第三阶段并不是先后发展的线性顺序,而是第三阶段紧随第二阶段一同发展的并行关系。

2、超级英雄重构现代神话

第三阶段的超级英雄电影重新回归了宏大叙事,以更加严肃的方式帮助人们重新建立信仰体系。以扎克.斯奈德塑造的超人形象为例,该角色的塑造参考了耶稣受难的故事框架,并把这个神话形象搬到了现代社会,以此与人们产生共情。《蝙蝠侠大战超人》的画面构图中,大量运用了宗教隐喻,如对《失乐园》、《耶稣背负十字架》、《创世纪-亚当的诞生》《下十字架》等名画的致敬构成了“超人-耶稣”的原型指代。

《失乐园》 《下十字架》

而从内容方面,超人的故事让人们重新去思考超级英雄的概念,超级英雄并不是简单的“具有超能力的人”,因为这种超能力放到现代社会将遭遇质疑与排斥,斯奈德通过《蝙蝠侠大战超人》中设置的戏剧冲突,最终重新定义了超级英雄的概念,即“超级英雄实际上是具有超能力的人与全人类相互作用、相互认可而形成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由凡人(观众)与英雄(超人)共同探索而创造出的一个概念”【5】。超人是我们所有人内心的投射,我们通过他降临-受难-重生的故事中得到精神力量的感召。

在一个信仰崩塌的世界,超人重新创造了“英雄”的概念,给世人展示了一个希望的种子,它在人们的精神与思想中得以生根发芽,此时人们的信仰得到了重建。

3、启示

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除其本身具有娱乐价值之外,对我们的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首先,是超英为我们带来的自我救赎的激励。诺兰的《黑暗骑士》系列,蝙蝠侠最终隐退、新人接手成为蝙蝠侠的结局,使“蝙蝠侠”这一概念从一位具体的人拓展成为一个符号,传递出“人人都可以带上面具成为蝙蝠侠”的主题,为人们主动参与改善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撑。而超人在《蝙蝠侠大战超人》中的死亡,其纪念碑前所题文字(“如果你寻找他的遗迹,看看你的周围”)则更是展现出超人为人们精神方面带来的改变。

其次,超级英雄的“组队”趋势则带给我们团结合作、互相包容的启示。个人的力量也许微弱,但这些力量汇聚起来,也可以成为改变潮水方向的力量。例如在银幕世界之外,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少以超级英雄的名义成立的慈善活动,在预防全球变暖、预防抑郁症自杀、推进女性权益等方面汇集多方力量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超级英雄团队的多元化方式也提醒人们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

最后,在看到超级英雄题材带来的积极影响之外,我们无法否认超英片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如过度娱乐化的超英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麻痹效果,使人们深陷于流行文化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则陷阱之中。

结语

超级英雄题材电影的发展,正是呼应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其独有的方式,构建出契合人们精神的现代神话故事,对当前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反思,完成其从娱乐向严肃的类型转变,最终为部分愿意与之对话的观众建立精神信仰。正如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所说:“在以为会遍布邪恶之地,我们却目睹奇迹;在以为会杀害他人之境,我们却杀死了自己;在以为会通往外界之处,我们却来到自我存在的中心;在以为一切终结的孤寂之地,我们却与整个世界站在一起。”【1】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

【2】亚里士多德《诗的艺术》

【3】詹姆斯.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4】赵斌《艺术概论》

【5】来自中世界《黎明前的黑暗——浅析BVS超人之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