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姑苏岁月
“笃笃笃卖糖粥,
三斤胡(pu)桃四斤壳,
吃倷个肉,
还倷个壳~ ”
冬天,喝一碗热腾腾的桂花糖粥,既是正餐之间的一点补给,又是抵御寒冷的一碗慰籍。
这首童谣,是无数苏籍江南人的梦中呓语。
苏州,别名姑苏,其实和古时候的地域不太一样,只是姑苏听起来有些古意,大家就随意通用了。想起苏州,首先是和无尽的吃食联系起来的。苏州人会吃,会生活,是一直以来达到被膜拜级别的。
这些吃食是苏州百年老店酱肉"陆稿荐"的酱鸭、酱蹄,是菜馆“得月楼、松鹤楼”的松鼠鳜鱼(正宗的应该是鳜鱼啊)、响油鳝糊、清炒虾仁、莼菜银鱼羹,是糖果“采芝斋”的粽子糖、酥糖、话梅、橄榄、陈皮,是糕点“黄天源”的玫瑰松糕、薄荷糕、青团子、酒酿饼、海棠糕,是糕饼“稻香村”的芝麻饼,枣泥饼,是绸布乾泰祥、妆品月中桂、鞋帽戎镒昌,面馆朱鸿兴,茶叶汪瑞裕,还有石家饭店的鲃肺汤。到了大闸蟹横行的季节,一款奢华美食会让老饕暂时抛开健康顾虑,一尝为快,就是秃黄油,裕兴记、朱洪元,乡思家宴,万泰兴,都做得道地,想起来都馋吐丝嗒嗒嘀。苏州的老饭店总体传承得还是很好的。一些新的,如新梅华,分店开得太多了,品质不能保证,还有一些开了所谓的私房菜,性价比就更低了,我们本地人是消受不起的。
来到苏州,满大街的苏州面馆是一大特色,虽不至于家家都极致美味,但也都差不到哪里去的,否则是不敢在苏州城里混下去的。想必陆文夫关于头汤面的阐述已经深入人心,各种浇头面,特别是应季的三虾面、刀鱼面都是值得一尝的。
印象中的上海早餐品种也大多是从苏州早餐是一路过来的,大饼、油条、粢饭、豆腐浆,面条、馄饨、粢饭糕(和粢饭不同的哦),锅贴、生煎,蟹壳黄(这些小时候不是经常有条件吃的),哪怕是“泡饭”,也要穷讲究的搭配咸蛋或皮蛋,酱瓜、大头菜、萝卜头,洒上几滴香油,还有太仓肉松,考究点配上点采芝斋虾子鲞鱼(一定要采芝斋的),可以多吃一碗“泡饭”,至今是我的最爱。
在苏州,还有一些吃食非常有名,一是藏书羊肉,还有一个我很不喜欢的,就是冬季吃狗肉,希望这个风俗能够尽快消失。
都说苏州人吃得甜,其实甜不过无锡。我个人非常喜欢甜食,苏州的绿豆糕、双酿团、方糕、芝麻酥、青团都带着食材的原味,甜糯、清香,配着苏州碧螺春,正好。
苏州的碧螺春正是大大有名。记得小时候还蠢蠢的问舅舅,这个茶叶怎么发霉的啊?前面说的甜点,还有粽子糖、还有一种甜津津的苏州豆腐干,还有就是一把香瓜子是喝茶的常配。
还有一种在我印象中被标记为苏州的食物,就是酒酿。酒酿也是自己家里做,用的也是苏州买的酒曲,我们叫酒药。几斤糯米,一包酒药,一个砂锅,一只“捂窟”(江南人用草绳扎就的,用作保温的圆桶),在蒸熟的糯米中间挖一个孔,只要等到中间这圆孔中开始有积水了,酒酿也就成熟了。我们小孩经常忍不住偷偷舀中间窟窿里的酒水来吃。做好的酒酿经常烧酒酿圆子、酒酿年糕,这些都是江南人经久不衰的心头好。
苏州有无数的小巷,大都枕水而建,且居民如常生活,剪金桥巷、金太史巷、庙堂巷、张家巷、廖家巷、饮马桥…… 走入小巷,时光彷佛瞬间倒退几十年,一下就回到了老早的年月,木制的窗棂、斑驳的墙面、狭窄的小弄,悠闲的人们我行我素地享受着闹中取静,远离城市喧闹的市井生活。只是那些比较完整开发了的小巷才有商业化的模样。
小时候,随外婆住在从有“太守署前树十梓”之语的十梓街。院落里有口井,夏天大人从井水里捞起大西瓜,切开以后冒着丝丝的意义,吃得我们这群小孩满手的甜腻,伴随着嘻笑追逐,留下童年的不羁时光。记得楼下还住着一位绣娘,他们家厅堂里有一张大桌子,她一直在绣很大的绣品,华丽极了,现在想来,应该也是苏绣吧。舅舅很会种花,栀子花、白兰花,茉莉花,伴随碧螺春的香气,是记忆中苏州的夏天的味道。
记忆中,那些被时光斑驳了的小巷,长长短短总有着每个人属于自己曾经的回忆,高高的围墙,雕花的窗棂,湿答答的墙脚,还有爬满墙壁的绿植,不急不缓的微风,也总能在不经意的目光流转间带给你心灵深处的回眸,似曾相识。外婆经常一早带我出去吃早点,糍毛团、肉包子,好像就是在那个巷口,那个想留到最后一口的肉馅,掉了。
说起来,伴随我成长的背景音乐中,少不了评弹的咿咿呀呀。如削葱根般的指尖轻轻撩拨琴弦,悠扬的丝竹和着娓娓道来的吴侬软侬语,是让人久久不能放下的缠绵悱恻。我听着老是嫌慢,所以总也没有听出个大概,困惑外婆怎么能够一回接着一回的听将下去。
苏州是园林之乡,清秀雅致,庭院深深,回廊相绕,夏季一片葱茏,冬季也不是一味萧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曼妙灵动,以至于它的美,已出墙至千里之外。法国有“怡黎园”、爱尔兰都柏林有爱苏园、加拿温哥华有逸园、德国法兰克福古老的贝特曼公园内的春华园,还有更著名的位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轩”庭院,以苏州网师园内“殿春移”为蓝本移植建造。
有人说苏州园林造型曲里拐弯,反应了苏州人的心思那么兜兜转转,太不通达,说这些话的人,怎能体会其中的清雅,于噪杂尘世中的回旋之思呢?这些园林,和西园寺、寒山寺的晨钟暮鼓,佛塔经卷,一起构建了姑苏的温婉清逸,圆融炼达。
一说起苏州,有太多的记忆。再说一点吧。很奇怪的是,旗袍明明是旗服演变来的吧,大家一说起,偏偏归之为江南特色,尤其是姑苏雅韵。不过姑苏的旗袍做工是比较细致,往往会或多或少的辅之于苏绣。
还有一个误区是以为身材好的人才适合穿旗袍,其实,日常生活中的旗袍哪里会做得候分克苏,总会略有宽松,穿上也是风姿绰约的,开叉也不可能那么高,我小时候还见过寻常妇人穿着旗袍倒马桶的嘞。
苏州很有名,锦溪、同里、周庄、昆山,甪直,昆曲发源地千灯古镇,这些地方也很有名,其实,它们都属于苏州。想想苏州资源有多丰富。
后来,因为先生的工作关系,断断续续的在苏州生活了好几年,有人问我还喜欢苏州吗?我想说,自从有了工业园区,苏州城里就多了许多外国人,工业区就像是任何一个商业区,没有姑苏的气味,还是喜欢苏州的老城区,那里还是姑苏的样子,路不宽,房还旧,但是也大多不是本地的店主了。
想来,城市的发展必然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