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原理职场 工作 成长 学习

读书| 有关高效学习方法的好书:《学得更好(Learn bett

2018-08-11  本文已影响464人  7b2abcace2f3

为什么要建立高效学习思维?

知识的掌握可以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为我们带来新的工作,丰厚的薪水,新的爱好,或者哪怕只是为知识而知识——任何你认为重要的终极目标。

知识爆炸的现今,通常需要高级的学习技巧来获得改变命运的知识。

事实上,一般承认只用了他们大脑的10%。想想,如果我们能够利用高级学习技巧,我们能干多少事啊!谁掌握了高效学习的方法,谁就获得了更多时间、更多悠闲、更多成就的加速器...!

毫厘之差、距之千里

今天,Odeya为大家拆书,乃有关高效学习的十级干货书籍,作者Boser在新书《学得更好(Learn Better)》里,让对于学习的迷茫、想了解高效学习的步骤的精进人士,提供了一套简单、高效的学习方法:

1. 学习≠记忆

学习—是指我们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价值观或是偏好的过程。

学习就是死记硬背?

No!记忆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不仅仅包含记忆,它包含了一整套系统化地理解事物的过程,比如理清事物的内在结构、理解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等等。

“学习=记忆”的误解,是因为人们会细节化地看待一些知识,认为学习就是记住一个一个分散的知识点。他们可能在拿到学习材料后,会立刻开始翻看材料,试图记住每个细节;或是盲目地拿着荧光笔划“重点”,但实际上只是机械性地、随机地划一些句子,而不清楚:

到底什么内容才需要重点学习?(p.85)。

知识点之间应该存在关联,学习的过程应包括发现和构建这些必要的关联。因此比起盲目地记忆和查看细节,一种更好的做法是:

在拿到学习材料时先弄清楚所学内容的脉络,像是先看一下它的目录、章节标题、小结等等,帮助我们更有重点、更条理化地学习。

2. 高效学习包含四个步骤

Boser认为,如果人们要高效地学习,应当在学习过程中遵循一系列步骤(p.33):

a. 寻找动机、b. 设立目标、c. 反复练习与自我检查以及d. 形成关联。

a. 寻找动机

开始学习之前,我们需要找到自己学习的动机,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

学习的动机可以是功利的,比如“为了考证涨薪”;也可以是非功利的,像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个人兴趣”。

具体是哪种动机不重要,关键是:

在学习一个事物之前,如果人们能意识到学习会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他们就更有动力去学习它。

研究也证实:如果人们越是能意识到自己所学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有关,他们会学得更认真。

我学习注册会计师和司法目的其一:

就是因为与工作有关,为了拿到证书,涨薪,走专家学者道路,也为自己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设立目标

在确定了学习能给我们带来价值后,我们下一步是将原本长远、模糊的学习目的(动机),拆解成更实操的目标。这些目标最好是具体的、可测量的。

我的目标就是明年一年过六科,所以,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

每天听财务课程,大量做试题,划出不明白和容易错的部分多加思考练习。

c. 反复练习与自我检查

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反复练习来一步步达到学习目标。

Boser指出:

在练习的过程中,自我检查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有时对自己学习成果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充分掌握了新学的知识,但实际上我们可能有所疏漏。这时,通过自我检查,我们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们也再次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记忆。

自我检查的方法包括:

“给自己出自测题”、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解一遍学到的概念”等等。

d. 形成关联

Boser认为:

只是学会了一个新的技能或概念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将它们纳入人们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和以前学习的内容形成关联。

比如:当你学会了“痴迷型”的概念后,你需要把它们和你所知道的亲密关系、工作关联等等的信息联系起来,才能更清楚:“你为什么成为对这个学习计划是“痴迷型”的人,而它又怎样影响了你的各种关系”。不然,仅仅知道“我是痴迷型”这个概念,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你如何更好地生活。

此外,形成知识体系后,人们也能更长久地记住新学的知识。因为你一旦理解了新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关联,即使你忘记了它,你也可以通过想起其他知识,进一步推导、或是沿着线索想起学来的新知识。

哪些人学得更好?

1. 用积极眼光看待自己的人会学得更好

如果我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能力,我们能学得更好。

研究发现:

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学得更好,那么这个人会在学习过程中更投入,也就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

此外,如果我们能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学习,对学习结果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那么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也会更倾向于坚持下去,更不容易放弃(p.158-160)。

2. 不含偏见、思维开放的人能学习更多的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学习效率。比如研究发现,人们对一个事物的喜好,会影响到人们学习与事物相关的内容。

举个例子:如果你讨厌一个国家,在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时,你会更容易忘记这门语言,也就更难学会它。这可能是因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它时常会让你产生负面联想(想起自己不喜欢的国家),最后为了回避这种不适感,你可能有意无意地回避去记起这门语言。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更开放,更少地抱有对事物的偏见,能普遍用接受的态度面对各种事物的话,Ta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少受到个人好恶的妨碍(p.97)。

我就是因为一种“英语现在学没有太多意义”的思维障碍,所以英语一直学,一直没有进步!

3. 接受“自己会犯错”的人,能更好地学习

面对错误的心态,会影响到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之前提到,学习中的自我检查是很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及时地查漏补缺、调整学习方法。而一些人觉得很难进行自我检查,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么做的好处,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我会犯错”的事实,于是选择了拖延面对。

如果一个人不敢去面对自己的错误,Ta往往也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很可能会反复地犯错。

4. 睡得足够的人能学得更好

研究发现,睡眠充足的人,学习的效果会更好。这可能是因为充足的睡眠能让人更有精力、更专注于学习。

另一方面,心理学家发现,在睡眠过程中,人的大脑并没有休息:

许多记忆会在海马区和大脑皮层之间传输——海马区中存储着我们的短期记忆,也就是我们新接触的信息;

而大脑皮层则记录着我们的长期记忆,也就是我们过去形成的、长期保留的知识体系——而通过睡眠,大脑会将新学来的知识和旧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将新学来的信息整合进知识体系中。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醒来后,会觉得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入了(Tamminen, 2010)。

5. 具备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的人能学得更好

在书中,Boser特别强调了“元认知”能力的作用。

元认知指的是:“对思考的思考”,具备元认知能力的人,能够不断地在思考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思路,从而不断地获得更好的思考方式。而好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新知识。

元认知分为两种:

规划型(planning)元认知和自我监督型(monitoring)元认知。

规划型元认知指的是对“思考新知识的方法”的规划与思考。比如在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我们先问自己“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是不是需要去了解背景知识?”、“除了看书之外,我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它?”这样避免在之后的学习中,因为前期了解不够或是因为方法不当,而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

而自我监督型元认知指的是对“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思考方式的检验。比如在学会一个概念后,反思一下:“我当时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如果换个角度或者换个前提来思考,我的结论还成不成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检验思考方式是否存在错误或遗漏,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p.146)。

元认知能力也是可以习得的。

Boser建议人们: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尝试使用两种元认知,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他指出:越是一个领域的新手,越是需要使用元认知;因为越早地学会高效的思维方式,就越能快速地掌握新的技能和概念(p.147)。

除了培养元能力之外,还有许多途径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书中罗列的学习方法。

哪些方法能让我们学得更好?

Boser指出:

许多高效的学习方法本身并不复杂,但如果你想要真的提升学习成果,你需要坚持使用它们、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

1. 找到所学内容对我们的价值

之前我们提到,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所学的内容,能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好处,我们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它们。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打算学一种统计软件,我们可以问自己:“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有哪些地方可能会需要用到统计软件?”越是能详细地描述出我们应用学习成果的场景,我们越是能认可学习的价值(p.54)。

2. 善于利用同伴压力

善于利用同伴压力也能督促我们好好学习。

研究发现:

如果人们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告诉朋友们,他们会在之后更努力地学习,也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在他人面前,人们会希望表现出自己有信守诺言的能力和品质。所以,如果下次你希望通过一门考试,却担心自己懒惰的话,你可以将“我要通过xx考试”发布到微信朋友圈,让朋友们都看见。

此外,如果你想在一门课上取得好分数,你可以让朋友和自己选同一门课。研究发现,跟好友选同一门课有助于提升成绩。这也许是因为,人们不希望好友认为自己“无能”,于是会努力在朋友面前表现良好(p.84)。

3.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

认知心理学家Art Graesser发现: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人们能多问自己“为什么(why)”与“怎么样(how)”,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会有更深入、精确的理解。

比如,当你读到“低自尊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时,你可以问问自己“低自尊怎么影响我和他人交往”,经过思考后,你会给出一些解答。比起仅仅一句“影响亲密关系”的陈述,这些解答的内容显得更加丰富。

此外,你还可以试着“自我测试(self-quizzing)”。

比如:在学习了某种概念后,过一段时间,问问自己“我真的理解了这个概念吗?”接着,让自己试着把概念重新阐释一遍,重新对照一下书上的概念与例子,检查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它(p.166)。

4. 试着给他人解释你学到的内容

在学习了新知识后,你可以找一个过去对它们一无所知的朋友,试着向Ta解释你所学的内容。

心理学家发现:通过教导他人(输出/赋能),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去所学的知识。这是因为,在教导他人时,我们相当于自己理解和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了它们。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向别人讲清楚所学的内容,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它(p.333)。

5. 不断将新学到的内容融合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新学信息和原有知识的关联

对于新学到的信息,只是单纯的记住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它和我们过去学到的内容联系起来,纳入到我们原有的只是体系中。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我们能应用的“库存”。

想要真正掌握新知识,必须寻找到新学的内容与过去知识之间的关联。你可以通过联想,或者分析新内容和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它们组织起来,从而真正让新学到的外来的内容也变成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