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给各种视角加一点美感——《谈美》之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
先生说:“同样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同一颗古松,由于观者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不同的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木商看到的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从而思量该将它用于做什么,怎样买它、砍它、运它,是实用的态度;植物学家看到的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从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是科学的态度;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看到的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聚焦于它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这是美感的态度。”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浑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不同的人看同一颗古松,态度不同。同一个人看同一个事物,也有不同态度。好似月有阴晴圆缺、叶随四季长落,人的主观在不断的变化,那么就永远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态度。我在先生所提的这三种态度上各加一个“+”,如果说实用、科学、美感代表了三种基础态度,那么“实用+、科学+、美感+”是不是可以代表一种主与次的融合创新?类似于在一个底色中加入一点异色,也许会产生1+1>2的效果?比如持实用态度的木商加一点植物学家的科学态度,古松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木料,而可以将其主次分而治之,该用来做科研的做科研、该用来做家具的做家具,分类施策实现古松价值最大化。比如持科学态度的植物学家加一点画家的美感态度,古松就不再只是课堂上、实验室的研究对象,也可以以生动的姿态展现于数字化端口,把科普变得更有趣。或者让木商多一点美感的态度,那么木料就可以不只是一张桌子,更可以是一幅非遗雕版画。在我看来,多加一点“美感”的态度,任何事物都可以变得有趣、可爱。而我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注重实用的人,有趣、可爱是为了让更多人靠近、悦纳,从而激发自我的再创造之美。
“然而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我实在是一个需要精神饱腹的人,对美的追求或许会被人视作自恃清高,难免曲高和寡,无妨,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这么大,容得下一个美国,也容得下一个中国。”是呀,世界那么大,容得下众乐乐,也容得下独乐乐;容得下独乐乐的人偶有一天想要融入众乐乐,也容得下众乐乐的人偶有一天想要清净独乐乐。
“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想起有一天,开车上班路上,车窗前缓缓飞过一只白蝴蝶,我放慢了车速,那一瞬间,思绪好像飞出了脑海,追随着白蝴蝶款款而去,如先生所言“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本来开车的我已是俗世的奴隶,在注视这只白蝴蝶时,我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却也不知不觉成了她的奴隶。美“无用”但却迷人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