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绘江南"名称的来历--浅说水绘
2007-10-19 22:52:44
不少人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会首先理解为一个词,虽然并没有错,但是不全面.在这里我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首先说说"水绘".这两字来源于我家乡如皋的一个叫做"水绘园"的公园.它别名"水绘庵",位于我故乡古县城的东北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它的有名与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和"“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的故事密不可分。
冒辟疆,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被当时文苑巨擘比作初唐的王勃,可惜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他深感怀才不遇。明代自万历以来已江河日下,特别是太监弄权,朝纲倾颓。面对这种危亡局势,他参加复社,抨击阉党,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就是四大名剧之一《桃花扇》中的男主角,女主角为李香君)过从甚密,时人称“四公子”。明亡后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报复复社诸君子,冒机缘巧合得脱离牢狱之灾,从此回归故里隐居。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辟疆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随着岁月的流逝,冒辟疆已是垂垂暮年,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卖字度日,依然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冒辟疆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苑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语体文字的鼻祖。
董小宛,南京人,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16岁时,已是芳名鹊起,与柳如是、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乡试落第的冒辟疆与小宛偶尔在苏州半塘相遇。她对冒一见倾心,连称:“异人!异人!”在柳如是的斡旋下,冒董结成伉俪,居住”水绘园”.
婚后董小宛对冒辟疆极其温柔体贴,一次冒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董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冒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董小宛共处的九年中享尽。艰难的生活中,饮食已是难饱,董小宛的身体又十分虚弱,加上照顾辟疆连续几场大病,使得董小宛身体顷刻间垮了下来,连续二十多天喝不进一口水。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在冒辟疆通彻心扉的哀哭声中,董小宛仙逝,年仅28岁。董小宛曾对暮春凄凉景致,感叹江河破碎,一家流离,泪葬残花。据说《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即改编自此。她才艺出众,能诗善画,尤其擅长抚琴。今水绘园内所陈古琴,就是她当年心系之物。清道光以后有人妄言董小宛当年未死,被洪承畴计取,送入皇宫,以博帝欢,得顺治宠爱,辟疆恐惧,谎称董小宛已死,其实董鄂妃即董小宛,全属虚谈。董小宛死时28岁,顺治才14岁,董小宛与辟疆崇尚气节,誓死不肯降清。何况满汉不通婚,董小宛断无入宫邀宠之理。至于传说顺治因董小宛之死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家更是谬传(题外话)。
博客取名”水绘”,代表对家乡和家乡名士的眷恋并隐喻一种人生追求和期盼。
接下来说说”江南”,这是我现在养身立命的地方,我人生的第二故乡.别无他意,仅此而已. 二者结合起来即有两层含义: 第一:前后分开理解,各自代表了我的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今后无论何时何地,她们都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失始终与我个人命运紧紧相连的两个重要坐标点. 第二:合并起来理解,可以看作是对风情万钟,自古以来即为历代文人所称颂的烟雨江南的一种形象描述吧,江南不正宛若用水绘就的一幅美丽画卷吗?
关联博文
"水绘江南"名称的来历(续)
漫话江南 《水绘园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