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科书的启发

2021-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Mr_Biao的写作园地

今天在公司一天,继续在看书。我看的是从家里带来的一本教材,教材名为《管理信息系统》,简称为MIS.  去年学校安排过这门课程,老师推荐了一本美国教授写的教材,已经出到第15版了,最新一版出版于2016年,国内是2019年才翻译成中文。

《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是我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必修的八门专业学位课之一。能被当作必修和专业课,自然有它的道理,但是,学习这门课的体验,在我看来,不是很好。可能是我们学校偏文科院校,这类偏技术的课程,具体在上课时,技术和实操的部分,往往被忽略了。学生课程结束后,对老师评分,往往是看老师的授课态度,而不是从一个更高的眼界来评分。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或是一个人的评价,容易出现偏狭,就在于,个人没有机会,同时去上一门中国的课,同时又去上一门国外最顶尖大学老师的同一门课,最后,课程是学完了,但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也定格于老师的水准了。如果国内老师水平,只有国外顶尖老师的三分之一,或是四分之一,那学生学完后,以为三分之一或是四分之一就是“1”,就是“全部”,这个弊端,是很难以根除的。

为了防止和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去学。自学能力,可能比老师教授能力更重要。在大学的传统课堂上,有自学,但程度还很不够,也很不彻底。尤其涉及到技能型的课程,比如我上面提到的MIS教程,美国原版的商科教科书,会有很多配套的技能和实践项目。这种实践项目,可能不仅限于商科教材,其他学科教材也是如此。这是我读美国教科书与国内教科书的很显著的差异之一,甚至包括港台的图书,也是比较靠近美式的编写方法。教科书比较注重,实践技能的传授。当然,我没有说所有学校都不重视技术,而是重视技术还很不够。有人觉得读商科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原因,可能也在于此。商科中,唯一比较重视技术的,是和会计和统计学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

看美国的教材,还有几点认识,我觉得不仅仅是教科书值得借鉴,做其他事情也可以借鉴:

第一,注重更新迭代,保持时效性。受到欢迎的教科书,出道十多版,二十多版也不少见。一来可能是出版商的推动,需要盈利。但另一方面,时代环境的变化,包括案例的变化,必须使得教材也同步及时更新。写作编写者,能够一如既往地精心打磨一部作品。前后可能有一二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做产品的态度,实在很值得同行学习。我见到的一些老师,很多也写过自己的书,但大多数是出过一版后就绝版了,而且印数很少。多年以后上课,还是拿以前写的书来推荐阅读,但网上都可能买不到这本书了。而且,书的内容,很多也已经过时了很多。这种动态着的,变化着的修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的态度,才能够保证出现更多的精品,避免重复建设。

第二,注重学术规范。这里学术规范,包括理论来源的可回溯性,印证资料出处标注的不厌其烦。对于基础性概念,或是最新的概念,都能够给出比较准确的定义。很多时候,很多的图标制作也格外精细,这种图标的制作和原因引用,实质上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但大概只有这种态度,才能够使得每一个部分都能够经得起检验。

第三,章节的覆盖全面性和语言的通俗性。由于语言写的深入浅出,很多教材读起来很舒服,这种舒服有一些弱点,对喜欢凝练的人来说,对高手可能觉得写的太浅白了,“废话很多”,但这种“废话”很多的情况,却非常适合零基础的人自修和自学,这大大降低了自学的门槛。我之所以,能够拿起教材来看,还可以比较容易就看懂,很大原因证实得益于教材写的浅白易懂。

我个人觉得,写文章,尤其是写教科书,注重系统性,权威来源,语言的浅白,知识点覆盖的全面性,这种种文章的优点,如果是做自媒体的作者,能够吸收到这些优点和好处,将之应用到自己的文章,那么,从文章质量上来说,肯定会节节进步,至于是否能够得到大众认可和欢迎,可能有待于检验。不过,正如老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