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个花圈》:“可敬”的园丁,“失败”的父亲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父亲”主题周文,短毛碎组织的好文共读活动】
有点好笑,有点伤感,有点沉重,有点温暖,有点感动,有点愤懑……读完毕飞宇《182个花圈》短短八千余字,心头泛起重重波澜,诸多滋味,浅尝辄止又余味悠长。
这大约也是这篇文字显出高级的原因之一,收着写,不煽情。
传统意义上讲,祖父是个令人尊敬好老师。35年教书育人,教出无数人才,他对教育充满布道般的狂热执着,每天早6点到晚11点,亲儿子的高考都顾不上,这种对事业的奉献精神非常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但对一个家庭来说,祖父严重缺位,是个失败的父亲。
就像荣格所说,每个人都有阴影,而阴影是人格中的阴暗面,它包含着个体所压抑的本能和情感。
祖父的阴影,就是落榜的、庸俗的、鼠目寸光、不思上进的父亲。这阴影,笼罩在“我”父亲头上大半生。
乍看,父亲坚决不复读,模仿祖父笔迹给教育局长写信,为自己谋职,是颇为不光彩的行径,但,从心理角度上分析,太容易理解了。
这是父亲对祖父的宣战,是愤怒的发泄,是只能靠自己寻求的“公平”……
祖父为了学生,顾不上亲儿子要参加高考;
父亲高考失利也就算了,还要被省报拿来和祖父另外“三十一个好儿子”对比;
当父亲与祖父赌气,渴望用这种形式引起祖父的重视,却被完全忽略——
“所谓的冷战是不存在的,那只是父亲一个人的战争,也可以说,父亲面对墙壁打了一场乒乓球。”
所以,他更愤怒了,更委屈了。他“模仿祖父的笔迹给教育局的局长写了一封信,要求局长在县文教局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进了教育局。
当祖父不仅指着教育局长的鼻尖骂“庸俗!鼠目寸光”,还直接做了局长仕途的拦路虎后,结果就是让父亲在教育局半生郁郁不得志,一个位置干到退休。
这篇文章里。作者用看似不经意的几处对比写法,让每个角色层次丰富。
写祖父——
祖父看透生死,却在意春节,这是他对人生体面终结的追求,与主题,与后文都有呼应;
对孙子骄傲地撒娇,对儿子冷漠地愧疚,眼中的“俗气”和坚持的“狷介”,是内心存在固有的评判标准;
祖父对学生的奉献,和对儿子的忽视,是他的价值观;
儿子是心中一块肿瘤,高材生们的名字是当年的心肝宝贝,多可悲;
临终前,放下对儿子愧疚,对花圈的执着,继续呼应开头和主题。
写父亲——
省报刊发的祖父事迹,让父亲自信扫地,他却能模仿祖父的口气和笔迹为自己谋职,所以,父亲真的资质平平吗?也许只是被忽略了;
父亲心里害怕的时候,抿嘴、昂头,像烈火中的永生,他一辈子都这样。所以父亲这辈子辛苦;
父亲对祖父的教育成就充满怨怼,却在祖父死后亲笔写下 “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挽联;
父亲一生困于 “没考上大学” 的阴影,却在祖父弥留之际,在阳台收拾了书房读书,并承认““高等数学很重要。””
面对祖父的弥留,父亲的 “皮不笑肉笑” 里有释然有伤痛,与开头那一句 “他认为,气温下降到一定的地步一部分老人就得走,这是天理,”的平静前后呼应。
当然,最让人感慨的,是祖父182个花圈的愿望,和“我”两个多小时的作假。昔日,父亲进入县教育是作假,今日,182个花圈也是作假。这样对比,似乎有点滑稽,可,作者补了这句话,“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于是,又严肃了。
当父亲半辈子没有和祖父对视过的目光,最后只落在“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下联上时,无数未竟之意扑面而来。是为祖父奉献的一生、死后的凄凉感到可悲,还是为自己半生的蹉跎,枯萎的青春,亦或是别的。
文中的“我”,是用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思考,串联起对祖父和父亲这对父子的更多印象,继而映射出不同代际之间的三观不同。
我是让祖父骄傲的孙子,父亲是家里多余的人,父子之间,被祖父的区别对待搞出了鸿沟。在祖父弥留之际,父亲收拾阳台上的小书房的时候,在“我”给父亲一个深深拥抱的时候,鸿沟慢慢被填平。
正像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的认知受到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岗位上倒下去的荣校长,可以在1982年收到182个花圈,但,1982年是回不去的过往。赋闲多年的祖父早已失去影响力,当然我还有一个猜想,对于学生来说“眼里没有人,只有高智商”的祖父,真的是个值得怀念的存在吗?
就这个问题,我求助了读高中的女儿,问她对祖父这位老教师有什么感觉。她一目十行地看完,明确地回答三个字“不喜欢”。
我问为什么。
她说,这种老师,成绩好的成绩差的都不喜欢。
她是成绩差的那一拨,所以我半信半疑,追问,成绩好的学生为什么也不喜欢?
她咂咂嘴巴,打了一个并不确切的比方,说感觉就像交易,老师在意的高智商,在乎的只是成绩,只要学生考上好大学,就算是回报他了,交易完成。
本来想划分起承转合,却发现似乎更合适的一种是三段式,按照“前、中、后”来也可以,分了两次,始终有点模糊,就不再继续尝试。
最后得说,这篇文章中,段落中穿插的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文字,如同散落的珍珠,让通篇充满高级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