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读书

「依荷谈红」妙用分身护黛玉 巧借真情问世人

2018-06-27  本文已影响32人  Id依荷听雨
d04c2a76059147bab7cacc1aa7e5c74b.jpeg

《红楼梦》中,黛玉是雪芹倾尽心血创作出来的形象。雪芹深爱着自己所塑造的黛玉,不肯让黛玉有半点受损机会,他用分身术创作了不同身份不同命运的女子,断了读者对黛玉指责的可能。可惜的是“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雪芹在八十回中,就定下黛玉泪尽而逝,没想到他自己结局也和黛玉一样。为不负雪芹心血,我来试着解读他如何用分身术保护黛玉。

雪芹写红楼梦,主要目的是以情补天,以情济世。他在书中写不同女子的命运,写各种人物之间不同的真情。书中有宝黛之间的纯真爱恋,有紫鹃和黛玉的闺蜜之情,有宝玉秦钟的同窗之情,有黛玉香菱的半师之情,有三玉的知己之情,有三姐的暗恋苦情,有宝玉晴雯的主仆之情……还有亲情以及各种人之间的真情,还有世态炎凉之情,家族盛衰之情。这些情中,雪芹最寄以厚望的是宝黛之情。

宝黛之情,是超乎现实物欲之上的至情,这也是警幻仙姑所说的“意淫”。宝黛一生都是沉溺于情,为情争吵,为情致病,为情而伤,因情包容,因情紧张,因情忘我,因情灿烂……宝黛之情从前世情缘开始,神瑛侍者下凡以情补天,绛珠仙子报灌溉之恩,发誓以泪偿还,陪他下凡,演绎一段从古至今未有的奇情。宝黛初会,两人一见如故,今世情缘从初相见开始。不过,宝玉多情,尊重爱护所有未婚女子,特别是宝钗的到来,黛玉因不放心,常生气哭泣,宝玉因舍不得,常陪笑俯就。如此,循环往复,俩人感情日渐明朗。宝黛感情发展过程中,宝玉是分步悟情的。从黛玉葬花到龄官画蔷,是宝玉在多情与专情之间的选择;从“花解语”到“玉生香”,是宝玉在理与情之间的选择;从续庄禅悟到四人仍复如旧,是宝玉在空与情之间的选择;从宝玉挨打到黛玉探望,宝玉的选择离世情世理越来越远,宝玉对情的感悟已深入骨髓;从渔翁渔婆到桃花行,宝黛之情已不仅仅是心灵的契合,言语行动的一点一滴,也做到了完全的默契。

纵观宝黛之情:青梅竹马,耳鬓厮磨,如膝似胶,无可替代;情窦初开,同处一榻,情意缠绵,言语诙谐,自然干净;共读西厢,你言我语,情意浓浓,毫无淫念;黛玉葬花,宝玉悟情,互诉肺腑,心心相印;宝玉赠帕,黛玉题诗,紫鹃试玉,生死与共……这么多美好,这么干净,这样的至情至性,会是什么结果呢?读者总盼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惜,雪芹不这样写,他特意让宝黛之情避开世俗婚姻。宝黛初见,最早设定年龄大约是十二三岁,有黛玉初入荣府,初见外祖母凤姐等人的应对以及众人眼中的黛玉和赞黛玉之文为证,后修改为五六岁的孩童。为什么要如此删改呢?雪芹不想让读者误会此书和其他风月故事一样,不想让读者误读宝黛之情是青春期萌动,是男女一见钟情。改为孩童,让他们从小就亲密友爱,共同成长。这就区别于古代的才子佳人的小说,才子佳人是有情有缘的,他们的爱情是现实姻缘的锦上添花,主要是奔现实姻缘而去。而雪芹写的宝黛之情是使两个人的人格成熟,使双方的命运发生变化,使两姓结合后朝着更理想的幸福境界发展,是彼此成就对方。

这样的真情令人感动,读者在感动后就会想许多。比如,如果黛玉性格好点就会得到长辈的喜欢,就会如愿和宝玉结婚。如果黛玉身体好点……曹雪芹能预知未来,先用分身术告诉读者,这些“如果”的结局。如果黛玉听从和尚的话,那黛玉命运就跟妙玉一样;妙玉和宝玉是知己之情。妙玉和黛玉最相似的就是“洁”。过洁世同嫌,不会被世俗所接受。如果黛玉无人庇护又屈从现实,那黛玉命运就跟浑融天真和毫无心机的香菱一样;香菱和黛玉共同点是“诗”,不管命运如何,诗灿烂了她们的人生。但,没有冷僻高傲个性的香菱一样被人欺凌致死。如果黛玉依附亲人又无好的家教,那黛玉的命运就跟尤三姐一样;黛玉和三姐共同点是“烈”或者“傲”,她们都是刚烈、自尊、清醒,宁愿死也不愿被人摆布的。如果黛玉无依无靠沦为戏子,那黛玉命运就跟龄官一样;黛玉龄官共同点是“痴”。她们一样敏感,一样痴情,一样在意自我,在意尊重。如果黛玉无依无靠沦为丫头,那黛玉命运就跟晴雯一样;黛玉和晴雯共同点是“直”,她们都是直爽,藏不住话的人,都是单纯,无心机的人。如果黛玉被逼婚,那黛玉的命运就跟张金歌一样。黛玉和张金歌的共同点是“傻”,她们都是实在人,都是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有所爱之人,为爱,宁愿付出生命。黛玉、妙玉、香菱、尤三姐、龄官、晴雯、张金歌,她们的共同点是“真”,她们都拥有真性情。不管怎样,只要拥有真性情,结局都是薄命红颜,世俗难容。雪芹写这么多分身,就是告诉读者,这些少女的早夭,都不是这些少女自己的错,而是世俗世情容不下她们。黛玉的另一分身小红和落魄后宝玉的分身芸二爷之间,也因手帕定情,不过,结局难以猜测。肯定的是,雪芹不会让黛玉像小红那样屈身适应现实,做一个纯粹的社会人。

对于现实,黛玉是敏感的,她的敏感也有别于常人,她的聪明,她非凡的感悟力都加深了她的敏感,也加深了她的孤独。人说闻弦歌而知雅意,黛玉更是心细如发,见微知著。她虽不言,可是大观园里件件事情都落在她眼里,她自然明白其中深义。她对自己的处境知道得太清楚,也深深的明白风刀霜剑的严厉,而柔弱如娇花,漂泊似飞絮的她,却只能眼看着自己凋零,飘落。唯一的奢望是: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重回仙界,留下一段唯美纯净的真情。情证过程中,宝玉曾问“既知今日,何必当初?”我想,雪芹也在问,少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保障,你如何看待这份真情?如果注定要幻灭,儿女真情就没有意义了吗? 什么样的人间才容得下真情?什么样的人间才容得下所有的纯净美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