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家有矿,如今欠债1亿
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写一写身边普通人的故事,却迟迟没有动笔。直到上一份工作离职的那天,有两个同事向我敞开心扉,讲了她们的故事。
那天我想,大家每天一起工作、加班,过了这么久,却偏偏拖到要说再见了,才想到跟对方分享自己的故事。
或许是觉得自己乏善可陈——一个平凡人的故事,有什么可说的?
又或许,平日的相处因为恐惧和防备而带上了面具。把对方仅仅当做工作角色看,保持着一定距离,好像就不会因为过度暴露自己而受伤。反正我们都是角色、人设,在什么位置,就说什么台词。但这也意味着,我们也失去了真实的看到彼此和了解彼此的机会。
为了记录下那些真实的时刻,我打算写下朋友们曾对我讲过的人生故事。也许有一天,我会写满100个故事吧,谁知道呢?
同事A
曾经我家有矿,如今欠债1亿
“我是暴发户的孩子。我家以前有矿。房子特别大。我弟弟开玩具汽车,从来不下楼,就在客厅里开。"
第一个故事,来自同事A。
她的故事一上来就把我给惊着了。
那天公司的文案小姐姐为了一个关于“遭遇过重大人生挫折的人是怎么想的”之类的推文,和我们讨论。A自告奋勇,为小姐姐提供素材。
“你家真有矿啊?”我们大笑。
“真有。”她特别坦诚。
A是一个一夏天只有2件T恤和2条牛仔裤来回换着穿的姑娘。
比起那些化妆、发型、穿搭样样精致的女生,A粗糙的有些不像话。平日毫无修饰,气质更宛如理工男。每天下班后电脑往双肩背里一塞,背着包就跑。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和富二代有什么关系。
只是偶尔的,她会暴露一些比较违和的标签。比如,大学专业学的是歌剧(如此感性的专业),用的苹果电脑是顶配(这点倒意外的精致)。所以她在我眼里,一直都很迷。现在看来,也许都是曾经优渥的生活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吧。
当初家里突然欠债,是亲戚告诉她的。因为父母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对她开口。那时她还在读大学,亲戚来北京给孩子看病,约她见了一面,说,家里现在都特困难,我们家孩子看病也要花钱。亲戚拿了一点钱给她,让她先拿着花,说,现在实在是没有钱,再跟家里要父母也为难。如果有什么要用钱的事,暂时先自己想办法吧,不要跟家里要。
听亲戚说到家里欠债1亿,A彻底蒙了。据她说,直到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都无法面对这个数字,只好闭口不谈。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她自我调整的很快。
出事后,她就从在校外租住的公寓里搬了出来,住进了学生宿舍。原本大学期间还修了几年德语,申请到了去德国进修音乐的机会,这下算是彻底去不了了。
一回到宿舍,她就对舍友说:“你们的乐队出去走穴的时候,叫上我啊。”
几个人组起了合唱团,圣诞节的时候,就在商场里唱圣诞歌,一晚能赚500块。第一天拿到钱,她特别兴奋,这可是人生中第一次赚到的钱啊!可是一觉醒来,手机就坏了。她人生中第一次遭遇修手机这回事,在学校附近的商场找了个小店,不多不少,就花了500块。
那天她窘迫交加。在此之前,她对钱的认知是:钱是源源不绝的,只要想要,就一直会有。她想,这是什么操蛋的人生。
毕业之后,国外没去成,她留在北京给人打工,进了一家创业公司。累死累活,经常干到半夜一两点。领到的工资,一点点还之前借的钱。客厅大到能开卡丁车的大房子早就没了。她从小学到大的钢琴也跟房子一起被封了。她和男友合租一间卧室,工资剩下的就给家里在当地租了个小破房,一家三口挤在蜗居里。
她对我说,已经不指望人生还有机会翻盘。男朋友家给买了婚房,以后结了婚,能有房子住,已经很好了。就这样生活下去,普普通通过完一生,不要计较太多,每天也挺开心的。
A的故事,很神奇。经历了大起大落,却没有大悲大喜。我和她在工作上有些交集,遇到一些冲击价值观的事件,我知道她跟我一样难受。和我坚持底线的态度相反,她总是表现的很苟且。
以前我多多少少有些看不上她做事太没原则,太烂好人,直到那天她对我说:“我家里这个情况,你也知道了,我是一定不能失去这份工作的。”
我终于明白了那份苟且是为什么。
我在心底问自己,过去轻率判定别人的做法是否正确?我们的世界里充满了误读。如果不了解这个人到底经历过什么,又怎能对他做出公正的评判?
A自然有她的长处,尽管经历过那样富裕的日子,却毫不妨碍她在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流畅自如的把身份切换成普通人。
生命总会给我们制造一些瓶颈,她擅于伸缩,于是就钻了过去。把身段彻底放低,低到泥土里,然后凭借自己的韧性,活下去。
或许每一个生命,都有值得被称颂之处吧。
同事B
我妈用买车的钱供我上大学
毕业时我还给她一辆车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妈本来想买车的,最后她选择用那笔钱供我上大学。可我知道她很想要一辆车,所以大学几年我拼命努力去赚钱,那个时候,简直是我人生中赚钱的巅峰。”
同事B很瘦,90斤出头的体重,据说是从130斤减下来的。气质干脆利落,要强不仅写在脸上,还要从每个骨头缝里争先恐后的渗出来。
记得有次一起研究星盘,看到父母亲,她大咧咧的笑:“我不记得我爸爸了,我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她对家庭状况毫不避讳,倒让我小小吃惊了一下。
接触久了,才发现她要强的外表之下,原来是个柔软善良的人,会照顾身边人的情绪,也会为小事多愁善感。
那天我正准备走,她忙站起来拽着我说:“等等我,我们一起去吃饭。”明明没有和她约饭的安排,可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一直在等我。
我们在居酒屋里落座,她坐在对面,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她的成长故事。她说自己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家里有个小农场,是生活的来源。上大学的时候,母亲本想买辆车,可为了她能继续学业,只得放弃这个想法。
她心里觉得亏欠,大学期间一直利用空闲时间兼职。寒暑假去当导游,在校期间则去培训班当老师。她骄傲的说:“我的普通话是我们那边说的最好的!我在培训班教书教的也不错,我的学生考出了好成绩,会按比例给我提成,学校还派我带着他们来北京考试。”
过年的时候,她就拉着弟弟一起在街边卖干果、卖年货。毕业前夕,她又找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
大学几年,她干这干那,攒下了不少钱。她评价那段日子,是她挣钱的巅峰。毕业时她终于攒够了数目,于是买了一辆车送给妈妈,算是把当初妈妈想买的那辆车还给了她。
收到礼物的那天,她妈妈坐在车里,嚎啕大哭。
我想她的妈妈一定很幸福吧。一个女人独自拉扯两个孩子,小半生的辛苦,以一种最温柔的形式回馈了她。看着B自豪的笑脸,我的眼眶有点潮湿,心底忽然就充满了后悔和歉意。
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好好的了解她呢?
为什么等她主动留我,才赶在最后一刻完成一场深度交流。
习惯了以工作身份看待身边的同事,视角过于扁平,忘了每个人都有很多角色,也有很多不同的侧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故事,而我从没试图去了解他们背后都发生过什么。
快速紧迫的工作节奏里,“忙”是一块挡箭牌,便于在关键时刻扯出来,对很多事简单粗暴的带过。在价值观的冲撞和撕扯里熬着,在一个又一个截止日期间奔波,在无数琐碎的任务里消磨,却忘了问自己,这样是健康的吗?
我们毕竟不是机器,早该移动目光,去看看那些链接背后的温暖、善意和爱,这也正是值得被我们追寻的,不是吗?
感谢我的同事们。她们分享故事给我的时候,我正经历一些重大变故,而这2个故事,让我看到生命的韧性。她们有她们的,我自然也有我的。靠着这份韧性,我完成了自我的修复与强化升级。
不过,比起自己的故事,我还是更想写写身边人的故事。
如果你有故事,记得找我。
我愿做你最好的听众,也愿做一个平凡生活的记录者。希望100个故事里,也有你的一个。
扫码关注 喜乐杂笔
等你把故事讲给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