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少年的精神成长 黄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西大街在我出生前是整个城市的主动脉,麻石板铺成的路,能挨挨擦擦走过两辆人力车。"小说中的”我“生于斯,长于斯,这是“我”成长的原点。 小说开篇的一个”长镜头“牵引着读者的视线,观察到来自于真实环境中不同空间场景中市井人物的活动,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这几段文字一气呵成,塑造了人物和美而生机勃勃的氛围。这凸显了作家对素材、文字的把控力。同时,作为一个有着美术功底的作家,他以视野的广阔和细腻以及连贯性,串起了“我”身边的人物,给读者以强烈的时空真实感,完全是一幅活动的、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西大街是鲜活的,而作者的文字是干净洗炼的。 小说中首先出现的人物是____教堂夜校那位“娃娃脸上戴着眼镜”的讲故事的人。 教堂的氛围给“我”“一种莫名的敬畏“,这是肃穆的环境给“顽皮的小子”的一次洗礼。 虽说“懵懂“,但那位说故事的人“完全陶醉在故事中”的动作、神态,以及他留给“我”的一句话____拳不离手,曲不离手,还有他“走的那一天”街上人们的目送,老人对他的赞许,他回礼鞠躬,这些,不仅“只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口,而且在“我“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这是“我“灵魂的一次升华。
作者夏天的西大街那一段,堪称经典,恐怕只有萧红笔下对冬天故乡的描写才能与之媲美。“站在门前朝远望去,你会以为不远处的屋顶和树木着了火似的冒着烟。十点钟左右,坚硬的柏油路就被火炉似的太阳烤得发黑发亮晃着你的眼,像着火似的升腾着雾一般的烟雾,太阳越高,柏油路面的雾气越大,远远望去整条道路变得朦朦胧胧的,如果不小心踏上去不仅感到软软的,更是会让你感到烫脚,于是,你急忙想拔脚,可鞋已被黏住了。” 那么在这样酷热中的人们如何应对呢?读者看到的是个温馨的场面____他们“平静和谐的相处”:”做母亲的女人们”照样“在火炉旁做饭菜”等待家人;摆竹床阵时的“谁也不会越雷池一分”;“男人拿出酒开始吆喝邻里”;孩子们吃百家菜;女人们“互相走动,品尝……交流……”亲如一家。 这种随遇而安、不分彼此、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反映了那个时代真实的民风,读来令人感概万分! 我不由想起冰心老人说过的一句话____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而这种人美、物美、环境美早已根植于作者的灵魂,贯穿在小说的每个字里行间!
小说中,围绕启善一家的遭遇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则集中体现了这种人性之美。而在至善至美的环境熏陶下的“我“,眼中自然而然的纯净无邪。”我“及周边的人对启善的宽容理解,始终不离不弃,即超越了阶级和政治。 而遭受家庭变故,饱受打击的启善死而复生后,被归元寺的萧海师傅收为徒弟,则必定是由肉体的重生,到达灵魂的重生的凤凰涅槃。 期待作者在《西大街少年(二)》中,能呈现这样的光明。因为他叫“启善”,因为真、善、美永存!读者们希望看到“我“、启善及小伙伴们在时代的巨变中,不忘初心,完成灵魂的救赎,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