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理解的少年》 | 故事一:高一休学,想弄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
书名:《不被理解的少年》,也叫《少年发声2》
作者:陈瑜,教育平台“少年大不同”创始人,这本书是作者和15个与心理疾病斗争的孩子的对谈实录,作者希望这一代父母,能够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能够让孩子们成为他们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样子。
书籍概况:这是一本送给家长们的醒脑只之书,通过15篇少年的访谈,生动呈现了当下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试图在亲子之间架起一座更好的沟通的桥梁。
故事一主人公:佳佳,上海重点高中学习,高一上完第一学期后,休学在家
概况:焦虑症+抑郁症
故事梗概:一位从小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到了初中和高中开始焦虑,睡眠质量差,压力大睡不好时靠喝茶强撑,直到高一寒假,被失眠困扰而休学。
原生家庭:父亲经常因为一点事就骂他,母亲会告诉他“你不能犯错”、“学习是不累的”、“你的伤心是多余的”等等之类的话,属于典型的理工科父母的耿直型表达。
个人感受:父母其实是他抑郁休学的帮凶,因为他们不曾理解和接纳过孩子,他们只允许他优秀,不允许他犯错。
这让我想起了昨天和前天的周末见闻,陪孩子参加了一场象棋比赛,在孩子输棋回到休息区后,我总能看到不少家长,批评指责孩子,言辞之犀利,仿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全部都强加给了孩子,要求孩子必须要赢。
而小小年纪的孩子,在输棋后本身就心情不好,还得忍受家长的唠叨和指责。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感到很窒息,再观察孩子的表情:痛苦、难过、隐忍、不甘......
这难道不会让孩子讨厌比赛、讨厌下棋吗?他对学棋的兴趣难道不会越来越低吗?
我想,一定会有影响,那些拥有自信和内驱力的孩子,一般都是生活在包容和接纳的家庭环境中。
反观故事里的主人公,他接受到的正是这种“错误是不被允许的”教育模式,所以就会导致孩子特别害怕、特别恐惧犯错。
久而久之,负面情绪越积越多,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出心理疾病。
行动清单:记住并时常告诉孩子这三句话:“第一,错误是被允许的;第二,错误是能够改正的;第三,错误并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