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政策必遭遇对策

2018-02-22  本文已影响0人  日拱一卒2019

此文为根据《薛兆丰的经济学课》2月9日的要求写的小论文

一年的经济学学习,令自己的视野有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每一个简单的原理我想都可以当成一篇论文来写,奈何建议字数是八百字,那我就挑这个面试资格来说一说这个筛选规则的前因后果。

我们学习经济学,思考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事与愿违的前提是有政策、有规则,二十四个直接面试名额的规则制定,一方面为用人企业选拔那些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为提升“得到”用户的忠诚度。这是我所能看到的制定规则人员的“愿”,在这个愿景下,制定了四条规则来筛选面试人员,我们可以把面试名额理解成一种商品,此次活动的效果(前面提到的两方面的目的)理解为收入,参与者需要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方式。

这个商品,虽然不能用价高者得的方式获取,但我们可以参考价格的三个作用,彰显稀缺性,指导生产的方式,还有指导分配来看规则的制定。

面试名额筛选的的四个维度都体现了指导分配的作用。前两个维度勤学苦练维度(开学以来留言被精选最多的前六名)和后来居上维度(最近三个月刚加入专栏而学习时间最长的前六名),显然具有极大的稀缺性,这两个维度无法通过临时抱佛脚来获取,彰显得是一种坚持刻苦学习的品质,对“得到”平台来说,也是培养用户粘性的一种导向——好好学习会收获或者意外惊喜,而第二个维度,相信策划团队是为了给晚些购买专栏的用户一种补偿幸福感——虽然不能从第一节开课就参与留言互动,但是努力追赶学习也可能有惊喜(11月的时候也奖励了最近三个月刚加入专栏学习最多的前十名)。

再来看第三个维度:优秀论文(专栏毕业小论文被点赞最多的前六名),这个维度的竞争,决定了产品生产的方式(价格的作用之一),门槛低了许多,看似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容易看的见的竞争形式有:薛老师的喜好,论文的深度,是否符合要求,同学的偏好等等,这里不过多阐述。而看不见的竞争形式有:1)价格形式的竞争,虽然这次的面试不是价格形式的竞争,但你不能阻止人们将它转化为价格形式的竞争,正是因为这不是价格形式的竞争(违背企业筛选人才的初衷),你通过价格竞争胜出的几率反而更大,且成本更低。如果你确信是一位优秀的人才,但却因为公司筛选简历的机制而无法获得面试机会,你需要的只是一份面试的机会,谁用的好归谁,你用价格给了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HR(市场)会给你一份答案;2)发表论文的时机,越早发表越容易被更多人看到(流量),从而提高被点赞的机会(转化率),在没有刻意引导的情况下,当天过后,很难有用户再回过头去看是否新增了论文;3)抱团学习的群体机会更大,“得到”用户根据共同点自发设立的各种平台(微信群居多),产生了一种抱团效应,团体内的成员之间督促留言,相互点赞,那么互动性越高的社群,群体内成员胜出的几率又会高一些,如果群体内有成员对某个职位兴趣非常大,他在社群内通过发红包的形式买赞,边际收益是很高的。

第四个维度:知识引荐(开学以来红包分享被读人数前六名),这个维度我就没有太多能解读的了,主要是为“得到”平台传播,也是一种口碑营销的激励吧,至于被读人数越多,是否就能代表这个人越有影响力,我暂且认为两种具有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

薛老师在第一季复盘时说过,凡政策必遭遇对策,我就政策(筛选规则的四个维度)的目的和遭遇的对策简单展开了下讨论,经济学教我们去看那些事与愿违的政策,每一个政策都有取舍,取舍之外又有对策者的博弈,把地道经济学的视角带入工作生活,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