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存在吗?
一天早上,像往常一样,从睡梦中爬了起来,穿衣洗漱,一如既往。
但是,今天和平时不一样,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或者一种奇怪的想法,不知道究竟是什么。
对了,“我”呢?“我”在哪里?“我”是谁?“我”是什么?
不,我的kindle在枕头边,我的电脑在桌子上,我的书在书架里,我的衣服在衣柜里,但“我”在哪里?
冲到镜子前,镜子里面有一个人像,那是我的镜像,和“我”除了左右相反,其他全都一样。
但那不是“我”,那只是一个图像。
这个身体呢?这双手,这双脚,这个躯体,这个头,这张脸,这些不是“我”吗?
不知道为什么,平时“我”一定会觉得这些就是“我”。但今天总感觉不对劲,这些好像不是“我”,“我”好像不仅仅是这堆有机物组成的大肉块。
不,“我”越想越紧张。但作为一个有着心理学和哲学素养的人,“我”自信一定能想办法找到“我”。
打开电脑,翻开书架。有了,人格心理学,“我”就是我的人格,人格就是“我”跨越时空保持相对不变的东西。
来,赶紧做一些人格测量。大五人格来一套,MBTI也来一套,CPI也来一套,MMPI也来一套。
花了很长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些测量。但是面对这些结论,这些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测量报告。“我”还是找不到“我”。
对了,一定是测试不够全面,还有能力测试没有做。瑞文智商测验来一套,韦氏智商测验来一套。甚至,再来几套数学试卷好了。
平日里,“我”也许会对这些能力测验的结果感到满意,但今天不一样。看着这些对照常模或者效标得出的分数,“我”依然找不到“我”。
肯定还是测试不够全面,对了,还有生理方面的数据没有收集。身高、体重、体脂比、肺活量、握力。“我”甚至都用排水法测量了我的体积,但在这些结论里,“我”依然看不到“我”。
“我”灵机一动,掏出身份证,上面有我的出生日期,籍贯,姓名,但还是没有“我”,这让“我”有点失望。
或许,用心理学和物理学的方法找不到“我”,应该用社会学的方法?
“我”问了问朋友,他们告诉“我”,“我”是他们的朋友。“我”问了问家人,他们告诉我,“我”是他们的家人。但我找不到作为“朋友”的“我”,也找不到作为“家人”的“我”。这些社会关系太抽象,这些社会角色太模糊。“我”不是这些东西,“我”究竟是什么?
难道,“我”应该相信神话或者宗教里的说法,“我”就是我的灵魂,一团不占据空间的永恒存在物?
不,一定还有更好的答案。或许,“我”就是我的记忆。我的记忆一直很好,它有某种连续性。从我的幼年到今天,我的肉体一直在变化,每个细胞都在变化,每个分子都在变化,但我的记忆好像是连续的,它好像没有变化。
不,根本就不存在记忆,那不过是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表征的某种信息,每当要回忆起某些信息时,这些信息就重新表现出自己。
对了,“我”就是我的神经网络。这很重要,几乎所有的认知功能,都是依赖于神经网络。太好了,“我”终于找到“我”了。
等等,有些不对。这个神经网络也在不断变化,它所能实现的功能也在不断变化。神经系统还和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等密不可分。如果“我”是我的神经系统,“我”与“非我”的边界在哪里?
生殖系统!太棒了,刚刚提到了生殖系统。“我”就是基因用来复制自己的工具啊,怎么把基因给忘记了。它就像是一串代码,“我”就像是一个大型机器人,基因这个代码给机器人编好了程序,设定了机器人的结构和功能,也设定了机器人的行为目标。
但是不对,“我”好像不受基因的控制,基因肯定不会愿意“我”去自杀,但“我”现在就能去自杀。基因!信不信“我”死给你看!
对了,还有模因!基因是遗传变异的基本单位,而模因就是文化变异和传播的基本单位。基因和模因同时控制着“我”,它们加在一起,才组成了我的本质,我的那段灵魂代码。
但是,万一它们之间有冲突怎么办?这个答案不能令人满意,就像计算机不是计算机组装手册一样,“我”好像也不是基因或者模因。
那或者说,“我”是信息?这个答案总不会错了吧。基因和模因都是信息,信息就是“生异之异”。
好像是没错,但这是废话!难道有什么不是信息吗?
今天到底是怎么了?“我”为什么连自己都找不到了?一定是“我”起床的方式不对!
这样好了,重新起一次床,今天就到这里,看看明天起床后,会不会有什么新想法。
第二天早上,像往常一样,从睡梦中爬了起来,穿衣洗漱,一如既往。
回想起昨天,忙乱了一整天,似乎都没找到“我”。今天起来虽然没有了奇怪的感觉,但“我”依然没有找到“我”。
难道,“我”昨天的思考全都错了?或许,“我”昨天的思考全都是对的!“我”就是这一大堆东西的有机组合。我的存在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的躯体,行为,社会关系,心理特征,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我”。“我”的确在变化,“我”与“非我”之间也确实没有明显的分界。
但是,这种答案能令“我”满意吗?这种大杂烩的答案,难道就是“我”想要的吗?
不,真正的答案是:“我”不存在。
但是,那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