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真相
一
牛郎是个读书人。他姓牛,行二,庄户人该喊他牛二。但他是庄里唯一的读书人,所以庄上的人都喊他牛郎。
牛郎有个能干的哥哥。牛大凭借一股子力气,愣是挣下了份家业,娶了个邻庄的媳妇。
嫂子贤良,公婆早亡不用照料,便将全部的关爱给了牛郎。牛郎不事农务,不识五谷,每日读书,衣食无忧。
或许是闲的,或许是读书读得迂腐了头脑,那一日,牛郎捧着易经考问起嫂子。
嫂嫂,俺家有几头牛?
嫂子在灶头前忙活,头也不抬道,九头,你哥年头上刚从王家庄兑了两头来。
牛郎哈哈一笑,指着易经经文,道,差了差了,该是十头才对!
嫂子奇道,叔叔何解?
嫂嫂你看到那存在的九头牛,俺却看到那不存在的一头牛。牛郎答道。
嫂嫂知他卖弄,欺负自己庄户人出身不通文墨,便调侃道:叔叔若是有心,不如牵走家中的九头牛,绕过后山喂个草;日落时归家,给嫂嫂瞅瞅那第十头牛来。
牛郎读书也是半懂,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但想着书中或有解法,不甘在嫂嫂面前落了面子,便昂首拍胸道,嫂嫂放心,俺不用牵走那九头牛,自会牵回那第十头牛来。
说罢,牛郎出门径自绕向后山。
二
牛郎一路走一路琢磨,书中自然有道理,书中说了十头牛便必是十头。可如何给嫂嫂看这第十头牛,却是书中未提的。
路过的庄户人看着牛郎摇头晃脑不看路径,便纷纷问他。
牛郎随口答道,嫂嫂给我九头牛,要我牵回第十头牛,俺正琢磨着呢!
啥?庄户人耿直,听不懂。
嚼舌头的姑婆们便发散了想象。瞧瞧,牛大的婆娘多歹毒啊,家里九头牛又没孕上,却让小叔子牵回第十头?
话传话的,便又走了样。瞧瞧,就听说牛大的婆娘常常虐待她小叔子,这会儿变着法子赶他小叔子走呢!不牵回第十头牛就不给回家,多恶毒啊!
乡野村妇的传言本就毫无逻辑。那嫂嫂若是要赶小叔子走,何必还给他九头牛?一头牛可是贵着呢,九头牛抵得上牛大家一半家产了。
可就这么个古怪无稽的传言,流传至今。
三
话说牛郎一路纠结,来到官道旁的土坡上,靠着大树乘着凉。
第十头牛?第十头牛?
书呆子在书中找不到解答,便望天问天。
恰巧路过一邻庄的老叟,长髯白发,破长衫翩翩如仙,见牛郎喃喃自语,不知所谓,便起了逗引之心。
你看那前面绿油油,伏牛山也。山上有老牛命在旦夕,汝速去,或得一救,必报恩耳。
其实前方土坡一坨坨,伏牛山本就是庄稼人随意乱名,中原叫伏牛山的丘陵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这老叟也是知牛郎不闻世事,临机起意戏弄一番而已。
牛郎却大谢仙人指点。
四
那伏牛山也不远也不高,却无老牛。
牛郎遍寻不着老牛,却捡到一个疤脸大汉,浑身有伤,躺在泥里有气无力。
牛郎随身带着烧饼,挎着水袋,都是嫂嫂为他备的。牛郎用烧饼喂了大汉三口,又用水喂了三口。
大汉醒来,感激不已。他自称江洋大盗,前些日险些失手落于官府之手。大汉为了报恩,愿跟随牛郎。
这大汉有个江湖浑名,大号石牛王。牛郎一听乐了,这不就是第十头牛嘛!赶紧给嫂嫂炫耀去!
大汉一脸恭顺跟随牛郎,内心却是盘算着避避风头。等官府不再缉拿,等自己伤愈再行远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