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读书

《所有思考的背后都蕴含着令人深思的哲理》

2018-10-22  本文已影响49人  我是眉尾旋

今天读了李叫兽的文章《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打开了我多年的疑问,是啊,我读了很多书,却总是在写作上得不到提炼和升华。总是想拼足了劲在最后突出表现时,却感觉底气不足,大大影响了整篇文章的效果。

李叫兽从三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知识体系,为我解惑释疑,受益匪浅。这三方面如下: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到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以前每当看完一本书,都会合上书本回想书中的情节,哪些是吸引我的,哪些是对我有用的,哪些描写是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为什么他能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用探究之心去思考总会有满意的答案。有时自己也会举一反三,写文章时会活学活用。

比如看李笑来老师说的房子是用砖头砌成的。不错,光一堆砖头是盖不成一栋房子的。那么你会想盖一栋房子都需要啥呢?如果你去仔细想,就会得出结论。

首先,砖头不能自己叠加成房子,他需要人工去完成;

其次,人在砌房子时,需要借助工具;

最后,想要一栋结实的房子,需要用泥沙、洋灰、水三者混合搅拌,才能让砖头和这些材料粘合在一起,完成一栋结实又安全的房子。

所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就是把我们想要看的书形成知识链,一个个通过阅读输送到我们的大脑。不要想着某类知识我用不到就不去读,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当有一天真的用到时,记忆中的知识链哪怕是灵光一现,说明这个知识点曾经在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有迹可寻的。如果抽丝剥茧的层层回忆,它终会跳出来成为你的素材。

这就是读书带给你好处,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贮存它,将成为你的神来之笔。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问自己: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哪些事?还有呢?还有呢……

我们读书不是去死记硬背,有的人看了很多书,但真正实践时却大呼:用不上。于是形成一种“读书无用论”。这是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造成的结果。书读完了,不去想怎么用,没有深入思考,即便文凭再高也是学了无用武之地。理论不联系实际往往只是空中楼阁,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反馈,所有的读书,最后的结果都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为什么很多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在踏上社会时,找不到好工作,出现埋怨、失望、丧失信心。就在于学习知识时不会及时反馈,出现高分低能。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快把知识转化,就是少了这个真实工作的反馈。

3.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其实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很多,我的理解是要善于联想,进行延伸。

记得儿子小时候,看到一条小狗走近他并在他脚上嗅一下,儿子害怕就躲藏我身后,等狗被主人叫走后,儿子就问我:“妈妈,小狗是不是饿了?”

我愣了片刻,随即明白刚才小狗低头嗅儿子鞋的举动,就顺嘴道:是啊!我们要回家吃饭,它也要开饭了。

儿子又说:那它吃啥饭啊?是不是和我一样不吃辣椒?

我笑道:它可是吃肉的,小狗可能不怕辣椒。

因为我也不知道它是不是对辣椒不感兴趣,只好模棱两可的答。

儿子用肯定的语气说:“它爸爸、妈妈吃辣椒,它不吃的”。

我失笑,谁说的?

儿子一本正经的回答:“你和爸爸都吃辣椒,我都不吃,我怕辣。”

我恍然大悟,原来儿子把自己的喜好和小狗相提并论了。

呵呵,真不愧是2006年出生的狗娃啊!

难道真是狗通人性,人通狗性吗?

这就是儿子用他的思维,探索小狗吃什么背后的原因,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看似又愚蠢又傻的问题,但过后细想孩子的行为和语言,颇有哲理之处。

为什么这么小的一件事,孩子能去想,而我们大人就不去多想呢?李叫兽也认为长此以往看似平常的事,我们也失去探究世界的好奇心,也失去了洞察力。

小狗除了吃肉以外,它还吃什么,可能狗主人知道,可对于不养狗的我们,如果善于发现,就是一个发散思维的好素材。

为此我特地把儿子这段话记录在《孩子也会说出发人深思的话》这篇日记中,现在读起还是温暖如昨。

还有一个趣事,是关于小鸡的。

小时候,院里有一群小鸡,每天跟在老母鸡后面啄食吃,天天看,侄儿就好奇的问:为什么小鸡没有爸爸,是不是它的爸爸也去演出了?

他的话让我们大笑不止,多年后说起还是感到令人发笑。

因为大哥是文艺工作者,经常到外地演出。他就被送回奶奶家生活,在他的心中可能小鸡和他一样,爸爸是因为演出才没有出现。

所以孩子们的小脑瓜真的有很多奇思妙想,他们说的话很有意思,用心发现背后的故事,个个都蕴含哲理。

所以,从李叫兽的文章中我收获很多知识,我们在日常的阅读中,一定要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学会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所有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我们也要多向孩子学习,所有思考的背后都蕴含着令人深思的哲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