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的战术和战略

2020-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苏秀林

在过去4年间6次全马中,5次我选择在海外陌生城市开跑,战术上的重视体现在提前实地的热身练习、调整时差和准备好能量补给的食物等。虽然不是以竞技者姿态去跑,战术上的重视是为了确保避免任何意外发生,可以和往常在家门口跑步一样地顺利,确保正常发挥。奥运冠军陈一冰总结道,“把训练当比赛”,是战术上的重视,训练肌肉记忆,尽可能让高水准的发挥变成惯性;“把比赛当训练”,是战略上藐视,放轻松的心态。陈一冰用日常训练的一套启动仪式和自我良心暗示动作、口号、队形等等,让自己进入到稳定的心流状态。对此,我有相关的两点具体体会。

1 非竞技比赛的战术:设置最底线原则,完赛后进行体能恢复和进一步突破。当真正站在上万人的跑团中,感受到每个人不同的心情和与之对应的步伐,我的目标很明确,跑出正常水平,不走只跑,因此除15公里以后的规定拉伸动作和水杯一饮而尽的瞬间,绝不做片刻停留,我只跟在Pace-keeper或者步伐稳健的跑者身后。

对于23公里之后越来越明显的距离间隔,要想达到不错的成绩,还要做些身体上的妥协。因为意志力在很多次训练后变得足够顽强,但当日体能和身体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是无法预料的,也许有很多办法克服,而我每次都是选择听从身体信号,耐心等待体能再次跟上意志的时刻,再去加速。后来,我在夏威夷跑马之后,还养成了一个赛后恢复跑的习惯,就是为了强化肌肉记忆,和增强它的耐受力。

从这些经历中,我体悟到运动是在塑造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思维模型,它配合你身体的先天条件,从过往的运动体验中,将信号总结出一整套个人密码。

2 良性的心理暗示:学习奥运冠军陈一冰的竞技者心法,我意识到原来良性的心理暗示是如此的重要。任何否定词都会带来心理压力。这些年的跑马,5次都是在陌生城市,基本上没有我认识的人,但是每次跑马体验都是兴奋至极,跑马的传统是城市的塑造,街头巷尾,跑道左右,欢呼雀跃,更美妙的是当听到大家叫出我的名字,每叫一次名字,我就会跑过去和他击掌,然后小朋友们也把手掌伸开,随时准备跑者过去和他击掌。对于孩子们,我是一个都不能少的,跑过去和他们挨个打招呼,他们也乐开了花。这属于给自己的良性心理暗示。

我也有遇到过来自国人的负面反馈,在温哥华最后的10公里,非常吃力,有一个国人冲着我说国语,跑不动,还跑啥呀,别跑了。这个互动显然是负面的反馈,我没有照单全收,假装看不到听不懂,继续努力地 一步一步跑完最后的几公里。心理暗示是属于自己的,无论外界给你什么,你都要自己撑住,像陈一冰那样的专注,通过常规的启动仪式来让自己稳定情绪,通过霸气的手势给自己心理暗示。我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都有用到这种心理战术,就是心理默念一句话。第一次在旧金山跑马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句话,you can slow down but never stop moving. 这是伴随我这么多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良性心理暗示,让我跑过了几次马拉松,也让我锚定了自己事业上的核心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