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343
2025-4-18 三百四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语音整理
我们知道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仁”是最高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在孔子眼中,只有过去的圣人,像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可能实现了“仁”。那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怎么才能够做到“仁”呢?从本章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刚、毅、木、讷这四种品质作为基本的要求。
我们首先来看“刚”,我们一般理解成刚强。这个刚强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就是无欲。后世的林则徐说过,“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那孔子就说,他没有见到过一个人真正能够做到了“刚”。当然也有人反驳说他的弟子申枨大概可以算作“刚”,但是孔子就反驳,“枨也欲,焉得刚。”意思就是说,申枨这个人的欲望还比较多,怎么能够具备了“刚”这样的要求呢?也就是说,在孔老师看来,一个真正刚强的人,他不屈服于物欲,能够拒绝各种诱惑,外界的物质因素是动摇不了他的决心的。
“毅”,我们经常说就是能忍耐,有毅力,坚韧、果敢的意思。像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个威武不能屈就是毅,就是坚持道义而不屈服。
曾子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就是说,一个读书人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同时还要有刚毅的品质。
“木”和“讷”,我们今天基本上把它连到一块儿说了。一个人比较木讷,意思就是说他不太爱表达,话比较少。实际上“木”是“木”,“讷”是“讷”,“木”的本意就是质朴,不加修饰。“讷”意思是少言,就是反应似乎比较迟钝,好像不会说话一样。
孔老师喜欢什么样的人呢?就是刚毅木讷之人,不喜欢的是那些巧言令色之人。我们前面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和这一章所强调的地方基本上是一样的。具备“刚毅”这样品格的人,很少会有“令色”,很少会有谄媚的脸色。“木讷”之人也不会“巧言”。
如果说一个人具备了“刚、毅、木、讷”这四种品质,是不是就意味着达到了“仁”的标准呢?也不是。文本中说的很清楚,“近仁”,接近于仁。接近当然还不是。由此可见,“仁”的标准很高,我们以前说过,可以讲把人类所具有的美好的品德集中在一起,那就叫“仁”。我们不可能完全达到,只能是无限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