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至儿童期初期:儿童早期的自我发展常规性障碍
(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第9章【自我】)
儿童早期的自我发展常规性障碍
婴儿期的遗忘使幼儿无法有意识的感受自我。即使非常小的幼儿能够对自我进行口头描述,他们的自我表征仍然非常有限,因为它们仅仅反映了他人可通过观察获得的具体行为、能力、情绪人、所有物和偏好的描述。这些特征彼此之间高度分化或独立,显得杂乱无章。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幼儿没有能力对这些特点进行整合。某些幼儿的这种逻辑自我理论的缺乏可能会引起成人的关注,甚至惊慌失措。但是,这些特征是正常的,因为这一时期的 I 过程(如,这一发展时期可利用的认知结构)让幼儿无法更有逻辑地对 Me 进行描绘。
自我表征还可能因为多种原因而不切实际的“积极”。首先,他们缺少进行社会比较的认知能力来正确地评价自我。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跟皮亚杰提出的前运算阶段尚未发展的许多能力一样,这种技能需要个体能够在脑中同时保持并比较两种维度(类似守恒任务)。我们用此分析来说明,幼儿无法在思考他人特征的同时把对自身特征的评价与他人特征进行对比。
其次,出于类似的原因,幼儿无法区分他们实际的自我特征和理想的自我特征。因为这要求幼儿能够辨别——将两者同时保持在头脑中,并进行比较。这种认知能力是幼儿不具备的。由于这两者的融合更偏向于理想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会因此不切实际的“积极”。在与较大儿童交往时,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社会期望式应答(如,有意识的歪曲自我评价)反映出儿童希望讨人喜欢的倾向。认知发展观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幼儿的正性评价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局限,而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欺骗行为。
第三,幼儿缺少观点采择的理解能力,无法将重要他人的意见整合入自我。到儿童中期,理解他人对自己评价的能力才逐渐成为儿童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决定因素。
认知局限还使幼儿无法承认他们同时具有正性和负性自我特征。全或无、非黑即白的自我概念思维方式是前运算儿童所特有的——一个人这样或者那样。由于大多数的社会动因都是相对友善而支持性的,心中的那杆秤就会偏向正性的自我特征。因此,幼儿就会完全沉浸在无所不能的愉悦感中(即使这种全能感是不切实际的)。
这一时期的认知局限性也可以解释幼儿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尊概念的现象。有研究证明,把个人实际自我特征和理想自我特征进行比较的能力将成为其自尊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观点采择能力也非常重要,因为对重要他人观点的内化是个人总体自我价值感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自尊的行为表现。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种自尊水平的表现是与儿童的自尊概念同步发展,还是预示着儿童中期自尊概念的出现。
儿童早期影响自我概念和表现的描述的常规性障碍是认知局限导致的结果。可能有人会对它们所反映的心理障碍程度提出疑问。这一时期的许多认知局限都起到了保护因素的作用,让很小的幼儿始终保持非常积极的自我知觉,即使可能会不切实际。积极的自我观可以成为激励因素,起到情绪缓冲的作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它们能促进儿童作出有利于成长的大胆尝试,给儿童注入一种自信感,避免不胜任感的产生,这些都有利于儿童未来的积极发展。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障碍”表现的可能是这一发展水平的一种关键力量。随着自我表征和评价的个体发生阶段水平的上升,这个问题还会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