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史概要
2022-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蔚海山庄三六子
传统上,历史学家通常把古希腊史划分成以下几个主要的时期:
1.爱琴文明(约公元前3200—前1200年);
考古学家通常把爱琴海和希腊本土南部的史前文明合称为“爱琴文明”,也因其主要的金属工具为青铜而称其为“青铜时代”。
爱琴文明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主要的史前文化与文明
一是在爱琴海西南部库克拉底群岛(Cyclades)上兴起的库克拉底文化
库克拉底文化属于史前文化,其全盛时期在公元前3200—前2000年之间。居民主要沿海而居,靠农业与渔猎为生。居民的住房最初是土屋,而后逐渐过渡到石屋。死者的墓葬靠近居民点,随葬品包括陶器、青铜剑、大理石人像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抽象的大理石人像雕塑。
二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
米诺斯文明是学者们对在克里特岛上发现的史前文明的称呼,其兴盛的时期为公元前2000—前1400年。传说宙斯的儿子米诺斯是克里特岛最强大的王国的国王,因此以其命名。相比起来,我们对米诺斯文明的了解要丰富得多。这要归功于英国人阿瑟·伊文思(Arthur Evans)的贡献。1900年,还在牛津大学研究象形文字的伊文思来到克里特岛,想要寻找象形文字的痕迹。在克里特岛中部的克诺索斯(Knossos),他发现存在丰富的古代遗迹,乃开始在此发掘,从而发现了著名的克诺索斯王宫。这是一座巨大的王宫,伊文思用了足足25年的时间,才把它全部发掘出来。它最高处多达4层,总共有200多个房间。规模如此巨大的建筑,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说明王宫拥有足够的权威动员社会力量。王宫中设有议政厅,中间设王座,左右摆放石凳。宫中还有多间大型储藏室,其中摆放成排的巨型陶缸,用以储藏食物。这些都说明,王宫曾经统治一个强大的王国,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统治权威。除了克诺索斯以外,在菲斯托斯(Phaestos)、马里亚(Mallia)和扎克洛斯(Zakros)也发现了较为大型的王宫遗址。
三是以伯罗奔尼撒半岛为中心的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450年左右,除克诺索斯的王宫以外,克里特岛上的所有大型居民点都遭到毁灭性打击,而克诺索斯也在公元前1375年左右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对于这场剧变的原因,学者们无从确定,或认为是地震所致,或以为是内部冲突或者迈锡尼文明入侵所致,但均因无法令人满意而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无论如何,其间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兴起了一些强大的王国,它们的居民乘乱进入了克里特岛,并在此居住下来。这些王国中最为强大的是迈锡尼,因而学者们将它们所创造的文明称为“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600—前1200年)。根据古希腊人的传说,迈锡尼诸王国曾经联合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Troy,又称伊利乌姆)。希腊最早的八部史诗作品均围绕这场战争展开叙事,其中两部得以幸存下来,这就是希腊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1870年,德国自学成才的考古学家海因里希·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成功地发掘出了特洛伊遗址,从而证明了特洛伊战争的历史真实性。然而,学者们一致认为,除了这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之外,成型于公元前8世纪后期乃至公元前7世纪初期的荷马史诗并不能反映四百多年以前的迈锡尼文明的历史面貌。因此,对迈锡尼文明的研究需要依靠其他资料。
幸运的是,1952年,迈锡尼文明的文字被成功释读出来。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发掘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两种史前的泥板文字,他把属于米诺斯文明的泥板文字命名为线形文字A,属于迈锡尼文明的文字命名为线形文字B。这些泥板文字本是王宫里的记事档案,由书记官刻写在泥板上,晒干后暂时保存在王宫的档案室里。
2.“黑暗时期”(约公元前1200—前750年);(“英雄时代”)
公元前13世纪末,就在特洛伊战争之后不久,迈锡尼文明突然遭到了破坏性打击,其王宫均被烧毁。对于遭受打击的原因,学者们莫衷一是。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再也没有兴建像王宫这样的大型建筑。19世纪后期,随着对迈锡尼时代的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大型考古遗迹甚少的后迈锡尼时代在西方学者眼中就变成了一个相对模糊的时期,因此“黑暗时代”之说逐渐确立。
现代性的表述中,希腊城邦文明被看成了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它发展出来的价值如理性、民主、自由等和西方文明一脉相承,从另一个侧面也确认了其普世性。
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Milman Parry)通过对塞尔维亚游吟诗歌所做的实地调查研究揭示,荷马史诗是经过一代代游吟诗人创作和传唱而逐渐成形的。这就意味着,它的创作时间可能要大大早于其初步定型的公元前8世纪后期,可能反映的是所谓“黑暗时代”的社会面貌。
由于荷马史诗描绘的是一个英雄的世界,因此历来也有“英雄时代”之说。它虽然同样不是个准确的历史概念,但至少反映的是希腊人自己对于历史的认识。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采用“英雄时代”这个概念来代替“黑暗时代”。
3.古风时代(约公元前750—前479年);
古风时代的开端,西方学者之所以将它定年在公元前750年左右,是因为他们相信,希腊城邦在此时兴起,象征了“黑暗时代”的结束和希腊文明的“复兴”(renaissance)。
西方学者把公元前479年看成是古风时代的结束,带有浓厚的价值色彩。波战争被西方学者赋予了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被看成是西方民主自由对东方专制侵略的胜利,希腊人被说成是为整个后来的西方文明而战。
把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之交作为古风时代的结束更为合适。此时在希腊世界曾经广泛存在的僭主政治逐渐让位于更为民主的政体,民主化成为希腊历史的主流。实际上很可能也正是因为政治的民主化激发了城邦的力量,从而为希腊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打下了基础,甚至成为胜利的保障。
4.古典时代(公元前478—前338年);
本就没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将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划分开来。如果历史分期对于现代人的研究不可缺少的话,那么到公元前6世纪末5世纪初,希腊城邦社会得到充分发展,为其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做好了应付外部挑战的准备,因此,把这个时期看成是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的分期也许更能体现希腊历史发展的特点。
公元前359年,被古典作家称为欧洲第一位伟大君主的菲力浦二世(Philip II)登上马其顿王位,他立即着手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使马其顿一举成为军事强国。之后他利用希腊世界的混战局面,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北部和中部的帖撒利和贝奥提亚地区。公元前346年,雅典被迫求和,放弃在希腊北部的势力范围。
公元前338年,雅典和忒拜联军在贝奥提亚西北部的喀洛尼亚(Chaeronea)迎击马其顿军队,但先胜而后败,菲力浦扫除了征服希腊的最后障碍。公元前337年,菲力浦召集希腊各邦代表在科林斯开会,迫使其结成“科林斯联盟”,宣布同马其顿保持和平,菲力浦成了希腊事实上的统治者,希腊古典时代就此结束。
5.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8—前30年)。
公元前336年,菲力浦突然遇刺身亡,其年仅20岁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登上王位。面对实际上已经开始的征服战争,亚历山大果敢地继承了其父的遗愿。公元前334年春天,经过近两年的准备,亚历山大率领一支37000人(包括5000骑兵)的部队开进亚洲,开始东征。
亚历山大的统治虽然短暂,但是他以雄才大略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其征服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获得了亚历山大大帝的美名。在征服过程中,他建立了一系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希腊式城市。
城市的定居者主要是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其结构和管理也是希腊式的。这些希腊城市的建立,不仅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将希腊文化带到了从叙利亚直到中亚的广大地区,为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也建立了希腊化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