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围在城外的人——方鸿渐回国的矛盾与挣扎
高一(3)班 吴晓川
我初次了解钱钟书先生,是通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而知晓的。从他与女儿钱瑗的日常互动中,不难发现他是个爱玩儿、幽默又带些孩子气的人。而他的代表作《围城》中,就把他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黑色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冷笑之中又夹带着学者的深邃与睿智。
故事始于一艘返华的法国船,他把主人公方鸿渐带入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一个矛盾得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我既为他糟糕的行事、品性而叹息,又不住为他一时的精明、思想的小进步而保留赞同态度。我想这种矛盾体好比《祝福》中的“我”——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精神上的种种矛盾,他们的本质相差无几。而这样的性格也是导致他回国的挣扎与矛盾的原因之一。
方鸿渐回国的原因显得庸俗而滑稽——他的钱花完了。但他是期待回家的,他还是眷恋故土的。在船上,鲍小姐与苏小姐的两段经历扰得他心神不宁,但在踏上国土的那一刻,一切烦恼都如袅袅轻烟般消散了——“这景色是鸿渐出国前看惯的,可是这时候见了,忽然心挤紧作痛,眼酸得要流泪。他才领会到生命的美善、回国的快乐,《沪报》上的新闻和纱窗外的嗡嗡的蚊声一样不足介怀。”这也许是他仅剩的、最纯洁的那部分赤子之心了。游学四年、万里回乡,何事何物不扣人心弦?
渴望回归来处是正常人的心理,但方鸿渐还有自己的麻烦与矛盾。什么学位问题、感情问题,更有国难当头种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他想离开、想逃避,虚假的文凭令他羞愧万分,感情上的失利磨损了他的骄傲,国破家亡让他茫然无措。对于每一次选择,他矛盾,他挣扎,他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懦弱。与浩渺苍穹、无垠海浪相比,一个人身心的搅动又算得了什么?
但方鸿渐无疑是个有着“有趣”灵魂的人,他的有趣在于他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这不一定是褒义,也并非贬低。他并未被矛盾困扰太久,在享受万人簇拥之时,他短暂忘记了羞耻心给他的折磨;演讲过后,连他自己似乎也不当成一回事,只觉尽兴;与张小姐见面后,更是把自己捧高了一个地位,自我开脱放纵,何等惬意不羁——“‘我你他’小姐,咱们没有‘举碗齐眉’的缘分,希望另有好运气的人来爱上您。想到这里,鸿渐顿足大笑,把天空月亮当做张小姐,向她挥手作别。”比起这半个“夫人”,显然新的皮外套于他比较珍贵。在我看来,方鸿渐简直是个成功的事业家,在自己的圈子里混得如鱼得水。
自回国后,方鸿渐的每一次矛盾与挣扎仿佛都给我们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黑色喜剧,至少我和他一样乐在其中,这种矛盾冲突碰撞出的黑色幽默真是妙极!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方鸿渐一个人就能概括整句话,他的矛盾在于他既是城里人,也是城外人,永远逃不出围城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