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写作】活着是一种信仰,你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
2019,如果让你选取一本书,反复读,你会选哪本?我的答案是余华的《活着》一书。
知乎上有一条最高赞这样评价《活着》这本书:
这是一本完全不需要书签的书,一口气读完,人的一生,甚至是人类的一生便全部铺开在眼前。
《活着》是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之一。它是我国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一直以来余华先生以他的批判题材作品而出名,文字功底深厚,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作者也因为《活着》这本书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余华在《活着》这部小说中,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又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不同态度。全书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一生,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读后,会让人落泪不止,更会触发人去深思。
我们活着或许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必然会遭遇各种坎坷,但也正因为异常艰难,才让我们活着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又应该怎样活下去?
或许余华这部让主人公不断面临亲人离世,却取名为《活着》的小说,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
01.起起落落,本是活着的常态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由:“我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活着》”
作者余华在这部小说中,巧妙应用独特的叙事风格,来层层铺开展现活着与死亡的悲剧美,刻画命运的曲折经历。
主人公福贵,本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金贵少爷,上有二老,下有小女,还有一个门当户对怀着身孕的美娇妻。
但这样一手好牌,却被年少轻狂、染上赌博的他,一步步摧毁。最后还把家底都输了个精光,只能拿住的房子去抵债。与此同时,他爹的生命,也结束在了村口的粪缸上。
这样的结果,让福贵的人生跌入了谷底,甚至妻子家珍还被老丈人接了回去,并留下狠话:“她是怎样嫁过来的,我让她加倍风光地回去!”
就这样,一个完整的家,就被福贵自己亲手瓦解的四分五裂。
该怪谁呢?结果只有自己去承担罢了!亦如人生,我们所做的每个选择,不管选哪个,结果是什么,都只有自己去承担,别人只能是看客。
人生起起落落是常态,而人也只有在这些经历中,才会真正的成长。
02.来来去去,方知生命的可贵
在遭遇人生低谷后,福贵还得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职责,养活他们。
为了生计,福贵只能放下曾经的身段,低三下四的去找收了他房子的龙二租地,带着母亲和女儿凤霞住进茅屋里。
半年后,随着福贵的转变,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了。只要有女主人在,这个家,也就全了。
也在那一刻,福贵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曾经是多么不是人,昔日还打骂妻子,妻子却在自己最落魄不堪的时候选择不离不弃。
妻子家珍回来后,跟福贵一起穿上了粗布衣,干起了粗活。然而日子虽苦,却也让他们夫妻感受到了别样的幸福,福贵也学会了心疼人。
但这样安稳的日子,却在福贵一次进城给娘找医生的过程中,被打乱了,福贵被抓去了当壮丁。
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中,福贵经历了两年多的煎熬,才在优待站乳的政策下顺利释放出来。
然而到家后,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他娘已离世,女儿凤霞也因为一场高烧没有条件及时救治,成了聋哑人,唯一可喜的,应该就是儿子有庆学会了走路吧。
儿子有庆从出生就没享受过好日子,渐渐长大后,就得帮忙着给家里干活。每天要去割两次羊草,再跑去十几公里外的学校上课。而懂事的他,为了不把鞋子磨破,总是光着脚丫跑。也因为这样每天的往返跑,锻炼了他的跑速,在一场县里的跑步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
有庆的体育老师看到了他身上的运动细胞,非常看好他。
眼看着家里情况一点点好转了,祸不单行,家珍得了重病,有庆也出了事。有庆在给校长献血时,因医生的无情,无底线的抽有庆身上的血,最终导致失血过多离世。
这个消息,于福贵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那一刻,面对儿子的离世,他的心像缺了一角。
儿子没了,还有妻子,还有女儿,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
日子再苦,也要活下去。就这样,福贵一家人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面对来来去去的人,也更懂得生命的可贵。
03.生生死死,感知生活的希望
凤霞大了,因聋哑不会说,夫妻二人开始着急女儿的终身大事。后来经介绍,认识了二喜。二喜人老实又能吃苦,除了有个偏头的缺陷。但二喜对凤霞特别好,让福贵他们也很放心了。
嫁人后,凤霞的生活过得很幸福,不久还怀了孕。而命运总是无常,凤霞才刚享受到一点爱情的美好,却在难产中大出血死了,留下儿子,取名苦根。
面对一双儿女都离去了,家珍在病痛中,终没能承受住,也跟着去了。
这让福贵好不容易生出的一点希望,再次打碎,丢入一个更大的深渊中。
但你以为就这样了吗?错!
不幸仍旧没有放过这个残缺的家,女婿二喜也出了事。二喜在工地上干活时,被夹板夹住了,身体被弄得粉碎,只留下了残缺的头和脚。
那时,外孙苦根还小,也根本不懂死意味着什么。
二喜走后,苦根只能跟着外公一起生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苦根才5岁,就已经是福贵的好帮手了。
但外孙两人相处的日子,并没有延续多久,死亡再次走向福贵的亲人,让唯一能陪伴他一起生活的小外孙,也在一次发烧中,离去了。
本想疼惜外孙,给他吃饱些,煮了半盆豆子给他吃。却因吃得太撑了,要了苦根的命。
就这样,福贵生命中的最后一丝温情,也随着苦根的离去,被撕扯得粉碎。
《活着》一书揭示了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对死亡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活着的目光看现实。福贵的一生历经坎坷波折,经历了年少轻狂的代价,经历了文革的动乱,经历了一个接一个亲人离他而去的痛苦。最后,与一头和他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陪伴着他度过往后的余生。
面对生活的每一次打压和遭遇的痛苦,福贵选择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坚忍的活着。
是什么能支撑福贵这样活着?在我看来,是那份对生活的信仰,对生命的期望吧。
对于至亲的离去,我做不到像福贵那样坚强,依然会痛苦不堪,难以释怀。但慢慢地,也会在这些经历中,更深的去触动思考,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
余华说:“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活着,意味着一切,要好好珍惜。我们都无法预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但我们能活在这世间,就是最大的幸运。
因为,活着是一种信仰,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会有让你改写命运的可能。
愿你我,都能在活着的时光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出生命的意义,到最后不得不离去时,能了无遗憾。
仅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