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劲”攀登科研高峰

2020-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平凡学生党

大家好,我是来自嘉兴市秀州区浙师大秀州附校的张正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杨小牛的故事。

杨小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36所建所35年来首位院士,4次踏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5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但荣誉对杨小牛来说好像永远只是“过去时”,仿佛只有不断进行科研、不断创新,他才能真正找到快乐。“就是一种追求,向更好的方向不断地去努力,没有尽头。”

1982年,杨小牛刚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来到中国电科36所从事特种通信技术的科研工作。当时,国内刚开始特种通信专业领域的研究,比发达国家落后了整整30年。于是,杨小牛拿出牛一般的韧劲,开始摸索单片机的应用开发,短时间内就成功提出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攻克低截获概率信号接收的重大技术难题。

之后,杨小牛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200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12月30日,一个由多种站型、数十辆迷彩车和数架无人机组成的某国防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完成大系统联试和设计定型试验后接受检阅,该项目获2005年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型号研制银质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杨小牛荣立个人一等功。

当选院士后,面对鲜花和掌声,杨小牛显得很平静,他说:“我一直认为从事科研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创新。在科研道路上我不太愿意跟着别人的思路走,喜欢另辟蹊径”。“别人可能看我不一样,但我还是和以前一样,仍是‘小牛’,不是‘大牛’。现在感觉到的是更大的压力和责任”。

在科研和创新的道路上,杨小牛永不停步。“电子情报侦察大数据架构”是杨小牛最新提出的创新技术。2014年,他带领院士创新团队攻关时涚过:“早上八点前到办公室,中午在食堂吃个盒饭后接着干。晚上回家吃完饭还要回所里加班。”

他的妻子俞书峰对此已是见怪不怪,她说“每当要攻克一项技术,他就变得食不甘味,心思全部放在破题上,满脑子想的都是技术方面的事情。”

正是凭借这股永无止境的劲头,这是凭借这种奋斗精神,杨小牛抒写了一个个“首次”的传奇。杨小牛将毕生的青春和热血都付之于科研。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也贯穿了他的科研路。

2019年8月14日,我以小主人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敬爱的杨小牛伯伯,采访结束后,杨伯伯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坚定地点了点头,因为我知道,这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杨小牛伯伯对我们新时代少年的期望。好好学习,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创新,学习那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自信有激情,才能更加坚定地向着新时代迸发新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