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产品之路
2019年10月9号,突然想在简书写点什么,既然开始写了,也希望自己能坚持写下去,总能收获点什么,或许还能找到自己的王国.
我13年本科毕业,从营销策划转为人力资源,然后去往深圳转到外贸行业,再回到长沙,成为了一名UI设计.现在打算转行产品,说是转行,但其实在目前的岗位上早就承担了很多产品岗位的工作,比如需求分析、原型设计、交互设计、开发排期等......
确实,6年来我转行的次数有点多,如果算上实习期的销售工作,足足有4次,现在又打算开始第5次了.我曾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懊恼,懊恼没有好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导致一直没有在同一行业同一岗位深耕细作,而我的大学同学们大部分已经成了他们行业的精英翘楚,甚至成了上级领导,履历拿出来都非常很漂亮,而我,一次次转行,一次次在陌生的行业陌生的公司从头再来,需要勇气,更需要沉淀.
凡事有利有弊,之前的转行是因为尚且年少,不够安分也不够成熟,打不死也输得起,这几年虽然没有给我经验,但给了我经历,比如销售教会了我如何沟通,策划教会了我市场营销,人力教会了我资源合作,外贸教会了我运营思维.而设计教会了我用户体验.......而这一切的一切组成了我现在产品思维的一多半.
从以上现在看来,命中注定我是要转岗产品经理的,哈哈,自夸一句不要介意.
回到正题,我的大部分岗位在职时间不长,UI设计是入行最久的,也是在UI设计这个岗位上开始接触到产品工作,最开始是因为公司没有产品经理,所以慢慢的由我开始协助、承担原型设计的工作,再后来慢慢的带着手底下的UI设计直接接需求开工干活儿.现在嘛,已经正式在现公司转岗为产品经理,算是开启了我的产品人生路,其实转岗我也考虑了很久,因为对于现在这个年龄段的我来说,任何一次职业变动都是需要慎重的,基于自己并不甘于平凡,还是从已经稳定的舒适区踏上了新一轮“征程”,而产品之路也将是我接下来真正要为之沉淀为之奋力的职业之路.
在做了转岗决定后,我买了俩门关于产品的课程,一是三节课的《产品经理P2》,是的,我跳过了P1;二是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现在又购买了她的《增长思维30讲》.后者简直是我的宝藏,反复收听不断消化,而前者基本每次都能将我哄睡,当然我不是指三节课的课程没有学习价值,只是对于我来说不太合适.
我喜欢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因为我崇尚思维.思维模式决定了我如何分析判断,怎么思考推理,最后作出决定.现在的我作为产品经理,如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产品思维框架,并不断深化扩张,那才是我真正觉得自己是一个产品人的开始.
梁宁讲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觉让我印象深刻.
宏观能力就是打大仗的能力,暂不多论.中观即套路,是指工作中的有效经验,比如用户画像、痛点和痒点、整体流程图、用户体验地图和服务蓝图,数据分析,运营策略等,这些能从工作中总结,也能从书本里获取,尤其是大公司能教会你套路系统的培养你.套路有价值,它能提升你的工作效率、助你自我排查、也能让你学会更好的沟通等,套路虽然得人心,但套路也最容易固化你,当你面对的是不那么充分的开发时间,不那么充足的团队资源,不那么完善的流程制度,如果你还生搬硬套方法论,那么势必失去对每一个微小决策的把控力,而正是这每一次微小的动作,才叠加出来你的产品.
所以梁宁说,只有中观套路,你成为不了高手.只有修炼好了微观体感,才能成我自我决策的好手.而微观体感就是真实的感知每一个微小瞬间并作出细小选择,是我们持续不断地感知,琢磨,否定,反思,调整而积累起来的对不同临界点的深刻认知和敏感度,从而促使我们基于自己的综合直觉快速作出准确判断.当然,如果只有微观体感没有中观套路,那么也就不能系统而有层次进行表达并有效执行.
一个产品好手需要中观套路+微观体感.
我现在基本靠微观体感开展工作,但公司规模逐渐扩大,也开始了工作流程和制度的建设,目前虽还不是那么完善,但也势在必行.而我要做的,就是掌握中观套路,修炼微观体感,建立起自己的产品思维体系,在每一个决策面前,都能有效而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