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讲师训练营【55期】6/21阅读原创|《在森林里》
55006 林文喆
绘本《在森林里》是玛丽•霍尔•伊特斯接近五十岁时的作品。她的丈夫与病魔搏斗了近十年,最终还是溘然长逝。这本绘本是她在护理丈夫期间为了慰藉自己心灵而创作的。

有人说池塘边那只风烛残年的灰鹤,是她丈夫的象征;那只默默不语的兔子,则是作者自己。故事中的喇叭、梳子、毛衣、果酱、鼓等物品亦别有深意。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用炭精笔画出的关于森林、充满幻境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戴着纸帽,手拿着喇叭走进森林,午睡的狮子拿着王冠和梳子跟随他。接着是抱着花生和果酱的大灰熊、打鼓的袋鼠,一言不发的老鹳鸟,兴高采烈的小猴子,胆小的小兔子也跟着他。后来,一支浩大的游行队伍在森林里散步,他们一起野餐,一起游戏。
男孩与动物的每一次相遇,看上去平淡,却又充满了神奇——好像是一场梦。爸爸的到来,让男孩从梦境回到现实,不过没关系,动物们还会在梦里等着他——当他再次去森林散步的时候。
绘本的最后一幅画:动物们走了,男孩骑在爸爸的肩膀上走了,只剩下了空无一人的森林……
拿到绘本,会发现它是黑白色的,你可能会担心孩子会不会不喜欢。在我和孩子亲子共读实践中证明,孩子非常喜欢,和颜色无关。孩子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
作为一本只有黑白色调的绘本,能如此吸引孩子,深受孩子的喜爱,可以看出作者以儿童为本,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创作。前面也提到,这部作品是作者在慰藉自己心灵,而童年的美好正是最好的心灵慰藉方式。
在亲子共读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小男孩遇到大象时那个画面。当我们读到,“看到两只象宝宝在洗澡,见到我,象宝宝们都不再喷水了。”我问宝宝,象宝宝怎么看到小男孩就不喷水了呢?他回答说,“因为大象看到小男孩头上戴着纸帽子,它们怕弄湿小男孩的纸帽子。” 孩子还不忘故事最初讲到的小男孩头上的纸帽子呢。
故事最后,小男孩的爸爸出现了,现实与虚幻世界的无缝切换。爸爸来喊小男孩回家了。爸爸并没有因为小男孩贪玩而批评他,他读懂了孩子的心理,和孩子说,“我们该回家了。也许它们会一直等着你,下次再来一起玩。”回家的路上,爸爸将小男孩骑在肩上。骑在爸爸的肩上,这个动作何尝不是每个年幼的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故事最后也给孩子们想象创编的空间,作者只留下那句重复的话,“当我到森林里散步的时候。”……
主题的升华:
“生命中会有许多美妙和温暖,包括权势,美食,亲情,年华,华服,有热闹的游戏,喧嚣和欢乐。然后突然他们都躲起来了。没关系啊,这个时候,生命的实相会来迎接你,这是生命的奇妙之旅。”
此书用绘画诠释了聚合与离别,充满人生哲理;它在西方曾被当作临终关怀的读本。此书也松居直老先生特别推荐的经典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