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0
亥四、阿那波那念(分二科) 天一、釋趣入(分四科) 地一、明方便
【又於阿那波那念正加行中初修業者,先於舍宅前後窗門,或打鐵師、或鍛金銀師吹筒囊袋、或外風聚,入出往來善取相已;由緣於內入出息念,於入出息而起勝解。】
這是第四科,阿那波那念,分二科。第一科釋趣入,分四科。第一科明方便。
「又於阿那波那念正加行中」,這五停心觀,這是最後一個。初修業的人,「先於舍宅,前後窗門,或打鐵師、或鍛金銀師吹筒囊袋、或外風聚,入出往來善取相已」。「初修業者,先於舍宅」,這修數息觀的人,怎麼樣修法呢?先於自己住的房子前面、後面的窗門這裡,這地方有風出入,有風進來、有風出去;或打鐵師、或者鍛金銀師,他們需要有火,要吹筒,「吹筒」就是發動這個火。「囊袋」(風箱)就是皮袋,也是發動這個火用的。
「或外風聚入出往來」或者外邊有風入進來,或者裡面有風吹出去,風一往一來。你「善取相已」,你要取到這個相。「由緣於內入出息念,於入出息而起勝解」,你知道外邊的風的出入,從這裡也就可以觀想自己內裡邊這個身體,有入息、有出息,入出息念,「於入出息而起勝解」,要觀想這個入息、觀想這個出息。這是明方便,底下第二科辨品類。分三科,第一科是微細。
地二、辨品類(分三科) 玄一、微細
【彼復先於微細息風,經心胸處麤穴往來而起勝解。】
彼先於微細的息風,「彼復」彼又要對這微細的息風,就是這個息也叫做風,經過這個心臟和胸部,粗大的空穴,它是一出一入,「而起勝解」像這樣觀察。第二個是眾多。
玄二、眾多
【然後漸漸於眾多風而起勝解。】
這是眾多的風而起勝解,就是有眾多的風,去觀想。這個身體,我們感覺有出入息,其實全身都有風。因為你不動,「風」者,動也。我們氣在流動我們自己感覺到,就是血也在流動,你舉手動足也都是動,也都是風;不然你不能動。所以是「然後漸漸於眾多風而起勝解」。
【所謂乃至一切毛孔風皆隨入,而起勝解。】
觀察這個身體所有的毛孔都有風的出入,這樣觀察。
玄三、無量
【如是所有一切身分,風聚所隨,風聚所攝,風聚藏隱,無量風聚,於中積集。】
「如是所有一切身分,風聚所隨,風聚所攝」,全部的身體不管那一部分都有風聚隨順那裏出入,都有「風聚所攝」,屬於這個風聚的。「風聚藏隱」也在那裡藏著,隱藏在那裡。「無量風聚於中積集」這個身體每一部分它都有風,這麼多。
【如妒羅綿或疊絮等,諸輕飄物。於是諸相而起勝解。】
「如妒羅綿」這妒羅綿是什麼呢?就是那個柔軟的花草,叫做「妒羅綿」。或者是木本的、或是草本的花,這花柔軟都叫做妒羅綿。「或疊絮等」,這個「疊」我查字典上,和這個文的義不合,要加個毛字呢,就可以了。加個毛字就是特別微細的毛布做的手巾叫做「疊」。「絮」呢,就是柳花,柳樹的花,柳絮。這些東西「諸輕飄物」,妒羅綿也好,疊也好,絮也好,都是輕飄物。「於是諸相而起勝解」這些輕飄物,為風所動,你就知道那是有風。
這是阿那波那念法門的學習情況,昨天這一段文是講過了。「如是所有一切身分」,這個生命體的一切的部位都是風聚所隨逐的,到處都有風,「風聚所攝」是風所統攝的。這個風在身體裡面運行,就可以使令這個身體,成為一個靈活的一種生命體,所以是它所統攝的;如果它不動了,這個身體就結束了,所以是「風聚所攝」。「風聚藏隱」它在這個身體到處都有風的藏隱,藏隱在一切處,是「無量的風聚於中積集」,這個風實在就是通常所謂氣,氣血的這個氣,在生命體裡面倒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妒羅綿、或疊絮等,諸輕飄物。」這個身體,這個風在身體裡邊,就像是輕飄物那樣子,非常的靈活。「於是諸相,而起勝解。」這個阿那波那念,你學習這個法門的時候,你可以在這麼多的相狀上起觀想,這是辨品類。下邊第三科是修念住,分三科,第一科於內。
地三、修念住(分三科) 玄一、於內
【彼若於內入息、出息流轉不絕,作意思惟,爾時名為,於其內住循身觀。】
「彼若於內入息、出息流轉不絕」,這是那個人他的體內的入息和出息,「流轉不絕」就是流動不斷,不斷的在流動。「作意思惟」,這位禪師就這樣的作意,思惟這個出入息在流動。「爾時名為,於其內身住循身觀」,你這樣子觀察呢,能使令你的心寂靜、不散亂。
玄二、於外
【若復於他死屍骸中,青瘀等位。入息、出息流轉斷絕,作意思惟,爾時名為,於其外身住循身觀。】
「若復於他死屍骸中,青瘀等位」。這是第二科,於外。「入息、出息流轉斷絕」,這是說,這個人生命結束了,身體變壞了,那麼去觀察他的身體呢,就是他的入出息不活動了,那麼「作意思惟」呢,「爾時名為,於其外身住循身觀」。
玄三、於內外
【若復於自臨欲死時,而起勝解。】
這是第三科,於內外。若是這位禪師,對於他自己臨欲死亡的時候,他這個時候,他還是修這阿那波那念,他要再觀想,觀想這個內,這個身體,這個氣息的情況,那當然這是內。
【或於已死,入息、出息無有流轉,而起勝解。】
或者這個人,這個禪師的功夫很高,他自己已經死掉了,他還能夠觀察這個入息、出息不流轉的情況,他作如是觀,那麼這就是於外了。
【或於未死,入息、出息無有流轉,而起勝解。】
或者這位禪師,是對於這個生命體還沒有死亡的時候,他的入息、出息就不動了,沒有出入息了,那麼作這樣的觀想。沒有死,那麼這就是內;沒有出入息就是外,所以於內外,這是兩種觀想。沒有死亡,怎麼會沒有出入息呢?如果是得到了色界第四禪,那當然就是沒有出入息,那他並沒有死亡;或者是在母腹中,在胎藏的時候,那也是沒有出入息。
【由法爾故,爾時名為,於內外身住循身觀。】
這是「由法爾故」,就是你修行到那個程度,自然是這樣子。在心裡上說呢,這修行人他不願意有出入息,感覺到有出入息也是一個打閒岔的事情,可是沒有到那個程度,它就是要有出入息,那麼一直到三禪都有出入息;小孩子沒有出胎的時候,那時候也是沒有出入息。這個情形是「法爾故」自然是這樣子,「爾時名為,於內外身住循身觀」。這是第三科。
(201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