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决知识焦虑症——我重新理解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2017-02-27  本文已影响261人  阿鑫啊
高等数学

这是大学的高数,别紧张,今天不讲题,对于我这个高数只在及格线附近徘徊的学渣来说,也讲不了。这张图片只是想让大家找回当年学高数的那段苦逼回忆,因为那段经历在你脑海里想的越细致,就越有利于接下来方法论的阐述。

知识焦虑症的来源不用多说,无非就是,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如今,任何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就有200个新注册的公众号,和近1000篇文章在产生。

有限的时间成本,无穷的欲望,无尽的选择,让我们长期处于失焦和亢奋的盲打状态,看似努力,实则焦虑。

而焦虑具象化的说,无非就是

复盘搜索

第一种会着重讲,先讲讲第二种。前阵子想了解“复盘”,所以在微信搜了几篇文章,算是“主题阅读”吧。稍微一浏览,发现几个现象,要么是换汤不换药,同样的内容,换个标题换个号;要么是重概念不重操作;要么是重操作不重理念。
哼,这点事难得住我?开玩笑,把几篇文章组合一下不就可以了,一组合,问题来了。同样是复盘的Goal(回顾目标)、Result(评估结果)、Insight(总结规律)、Analysis(分析原因)在不同文章里面的使用顺序是不同的,而不同的顺序经由作者解释,又觉得逻辑是说的过去的,这个时候,我该选择哪一种进行实操呢……

我当然知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应变嘛。但这个例子,希望告诉大家的是,之所以我们看干货文章很多时候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归根结底就是,你不知道这篇文章,作者是基于什么背景,什么场合,什么事件,什么对象写出来的。不同的工作,不同的职业,对待同一个领域的知识,认知是不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干货时很兴奋,用起来却总感觉怪怪的。

重点要讲的是“松鼠症”。不废话,直接上方法

1.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

如果这篇文章能够,让你带走些什么,我希望是这句话,“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

还记得文章一开头就让你们回想大学学高数的苦逼经历吗。下面就会用到了。当然,接下来的阐述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上:当年学高数,我只是单纯的想通过考试,而不是深造。

基于这个前提,回想当初学习的过程,不知道你们当时是怎样学的,反正那时我是结合逃课和课上睡觉还有抄作业把高数混了大半学期的,相信跟我类似的人应该不少吧,自我安慰一下。
一直到考试的前几周,在高数的最后一节课上,你会发现,全场座无虚席,大家微笑的互相道着好久不见,然后用充满期待甚至渴求眼光的望着老师,希望从他口中探出期末考的考试范围,最好是能具体到哪道题那种。而这时候,如果老师告诉你,考试范围是整本书或者类似,除了第一章第一小节不考,其他都要考这种人神共愤的话,估计你会像我一样,伴随着心里面一声声的骂娘,焦虑感也开始上升。

发现没有,生活跟考高数是一样的,不同只在于生活不给你考试范围,你不知道要考哪科,什么时候考,甚至应该复习什么教材。但是焦虑的感觉是一样的,她们都来源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多,焦虑感就越强,如果直接告诉你期末试卷跟上一届一样,即使现在只剩一周,我想你都不太会焦虑,为什么,因为你有清晰的方向,起码你知道下完课回宿舍应该干嘛。

接下来再回想回想,高强度复习的那一个星期里,你都在做什么。相信大多数突击考试厉害的同学都不会在一开始选择直接拿起书就瞎看,这时候要么问学霸哪个知识点是重点,要么是拿出往年的高数试卷,“大数据”分析一下,哪些考试题型和知识点是经常考的,再从书里的目录定位到对应页数,甚至是具体的一条公式,背下来,做几道题理解一下,这个知识点就算过了。

看,你是因为临近考试的焦虑感而开始学习高数的,但落地到真正的复习时,却能具体到考试有可能考的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题型,而不是一上来就啃整本书。但生活中,很多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你为什么学。这本书,这篇文章,这堂微课,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读、而听的。你单纯只是觉得这些东西很好,所以囤积起来。如果我在考试前最后一星期不假思索的花时间背下整本高数的公式,最终有可能浪费了时间,还会因为对重点公式的理解不透彻,导致无法解题,最后挂科。所以,公式的囤积解不了题,有针对性的复习才可以。

结论是,焦虑感促使我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但学什么,怎么学,应该是基于我们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就像我学习写作,一方面我想通过它建立个人品牌,同时梳理大脑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个技能本身对我的工作也是有帮助的,但写作的方法论,我大脑里面除了“坚持写”三个字,没有太多东西。怎么拟标题、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说故事,都是我接下来想解决的问题,也是我暂时能描述出来的问题,往后不管我先解决哪一个,他都能成为我写作系统里面的一个分支,即使我学的很慢,这个金字塔也在一点点往上搭,但如果,今天看到拟标题的课程学一下,明天看到ppt教程学一下,后天看到手绘又学一下,那我的知识永远都是一盘散沙,成不了系统,建不了金字塔!

2.扩充资源

某一道题

还是回到突击考试这件事来,一般来说,你先根据往届题目的关键字,定位到书里相关章节,就像上面这道题,我粗略对关键信息进行标红,而类似“中东地区雾霾天严重”就是对解题无用的信息。

而这个解题过程放到生活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要做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信息,也就是聚焦。上一点其实就是让大家聚焦到问题上,而不是焦虑上。但这道题如果交给一个完全没有数学方面训练的人,也许他确实无法马上筛选出红字里的信息,所以这个时候,找到这个领域牛逼的人进行询问就是最快最好的方式。对于写作也是一样的,我关于写作的知识储备缺乏方法论,所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购买牛逼的人的课程进行学习。

所以当你开始知道自己要专注于什么问题,什么技能之后,扩充资源的步骤应该是

找到相关的人进行询问,在复习中,就类似于,你定位到章节,然后叫学霸帮你把最重要的几条公式圈出来。

找到行业对标,则类似于,看参考答案,看看别人怎么做题,学习他的解题思路,同时聚焦到常用的那几条公式是按什么逻辑写的,发现A公式的答案,通常是B公式的变量之一…

当你对解题思路有一定印象之后,才是回归书本,探寻公式的来源及其背后的含义,最终做到举一反三,掌握一个类型的题目。

这就是我们在复习高数时,常用的流程。还是回到生活中,我们却并不常这么做。对于不懂的领域,往往一开始是选择上网查,或者直接拿起相关领域的书就看,但因为对这个领域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所以看书的时候也就没有重点。要么连那本书最后都没看完,要么是看完了,也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忘了。而那些付费找到相关领域高人进行指点的学习者,可能在一次谈话之后,他就知道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了。其实那个所谓的高人,就是高数老师或者学霸,他在你刚刚接触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给你圈定了学习的范围,给了你方向,降低了你的焦虑感,而这部分人会比那些一开始就啃书的人,更快的产出结果。

在内容付费越来越热火朝天的现在,有时候我宁愿用钱,购买一个相对正确的方向,节省时间成本。*

3. 721法则: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练习、思考和讨论

还是拿复习当例子,当我们开始攻克某一个题型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分配时间呢。大部分突击考试的同学,都会用大把时间来做题,而不是去探究公式背后的意义。

就像我突击复习的时候,往往会把公式直接抄下来,然后提取出里面的变量,找到这些变量又是由什么公式产出的,统统抄在纸上,然后,直接拿起题就做。一开始可能会很慢,因为你对题干提供的已知条件并不敏感,但慢慢做,就会越来越敏感,知道哪几个已知条件带入公式A就可以算出变量a,变量a带入公式B又可以算出变量c。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快,不然怎么叫突击呢,而坏处也是明显的,往往考完试就忘,但起码能达到我要的大前提。

所以说,对于做题,用10%的时间浏览知识点,尽快锁定重要公式;用70%的时间反复做题,最后再用20%的时间教会不懂的同学,基本上这个题型你就会了。

回归到生活中,任何技能讲究的都是用,所以回想复习高数的过程,然后把大量时间用在打磨技能上。

4.输出倒逼输入

这点其实跟上面,教会不懂的同学是类似的。教是最好的一种输出方式,但教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口头的分享、写成文章、做成PPT/H5、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等等等等都是很好的输出方式,而输出的目的是,当你开始这个动作,他就会逼迫你把思维碎片系统化、模型化,而这中间最大的受益人还是自己,因为输出本身让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系统的解决知识焦虑症

1、怀有“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的意识,找到要解决的问题

2、从找人开始,扩充自己的资源

3、721法则,把大量的时间留给练习

4、为知识或者技能找到合适的输出方式

愿这个系统对你有用,让你摆脱焦虑,重新找到学习的方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