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留下的选择题

2021-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海上大王

这两年由武汉打响第一枪,接着是广州起义,然后南京沦陷,现在是湖南人民参加大决战之际,感受到第二个暑假封闭状态的无聊。但有趣的读物很多,那就趁此看点闲书吧——

这本《月亮与六便士》是豆瓣9.0分+的推荐,一部当之无愧的世界名著,国内引进后有不下十个的译版,每个版本都是高分评价。是英国小说家毛姆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我不是画家也看不懂高更的画,读完后没有艺术家读者们的那种“不禁流下眼泪”的体会。

在阅读期间,对本书的感受也并非一成不变,最初觉得故事得用“糟糕”来形容,很不理解其中想表达的价值观,但本着存在(高分)必有意义的理解,直到读完后合上书,细细回味却似看到作者毛姆向我们的发问——满地是六便士,可曾看见月亮?

全书梗概

关于这本书的人物原型和背景,都可以在译者的序里面读到,下面简单概括全书内容,故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主角斯特里克兰德抛弃中产阶级的优渥生活,抛弃妻子选择完成自己的理想,踏上了追梦旅程;

第二部分斯特里克兰德在走投无路之际,遇到好心画家收留,然后和这位恩人的妻子出轨,但一顿操作再次抛弃画家妻子,留下人间悲剧后而辗转流浪,最终归于太平洋小岛的精神家园;

第三部分以世界各地游客从侧面突出斯特里克兰德勇敢的一面,他追寻梦想和最理想的妻子结婚,同时在荒岛过上了原始且平静的生活,世外桃源般的环境让他充分的实现理想,就是不断的画画并追寻真正的美,可以看到这位不懈者创造了绝世作品,然而最后却被他土著妻子付之一炬。

简单些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主角放弃了令人羡慕的生活,追求画出心中的梦,但他是个人菜瘾还大的艺术家,在很多次现实与理想中跳转,最终以目标为驱动完成追梦,结局却像从来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一样。

以上便是整书大致讲述的内容,相信我这只是为了不过多剧透就草草概括,书中优美和感染的句子比比皆是,突出的矛盾和纠结也很苍白,现实的人性读起来沉重且有力,每个人都能从故事里看到一点点自己。

一道选择题

从书名就能读出一些选择题的味道,“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碌碌无为的庸人们所处的卑俗现实。而“月亮”则高悬夜空,象征着无所畏惧的冒险家们苦苦追寻的理想。二者都是圆形的,也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

“六便士”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庸碌的人生就是按部就班的读书、工作、婚恋、赡养父母、哺育儿女,尽管职业、地位、财富不同,但我们就是这普罗大众中的一员,秩序井然的日子也枯燥平淡。随着长大,生活给我们的羁绊也越多,不自觉地将世俗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想想是不是随着年纪增大,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越来越难?

而“月亮”却是遥不可及的一个梦,当我们为了“六便士”终日忙碌的时候,很可能不敢再去抬头看天。我们更不可能像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敢于在50岁时放弃自己的一切,去追逐儿时梦想。患得患失的人们,更害怕社会和外人的眼光,我们因世俗而世俗,抛妻弃子,与恩人的妻子私通后再将其抛弃,这种渣男行径也与我们心中的人设不符……

其实国内也有作者写出类似的思考,“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人们从未停止对人性的思考,对已有现状的不满,想去追求着那硬币的另一面。


金句安利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魔鬼要干坏事,总可以印证《圣经》。

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结尾

我们都是对号入座式的阅读,不仅如此,在世上其实我们都是盲人摸象,只以我们所认可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权师”们也许只看了故事开头,就直接“渣男故事”问候,因为全书有多处对女性的不尊,而“田园师们“讲究的就是花前月下,活在故事里哪有什么渣男和抛弃,只会见到面向纯洁月光而生的命运。一百个人读这本书,会有一百种解读,如果你也正有时间,十分推荐这本争议之作和唤人深思之作。

最后,《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作者毛姆留给读者乃至后世们的一道选择题,当满地是六便士,大家是否能像斯特里克兰德一样,一抬头便看见了月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