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未来

2018-07-22  本文已影响157人  GengNotes

今天一早在朋友圈看到我的一位大学校友po出了孩子百日宴的照片,照片细节处处体现着极高的生活品质;下午接着看到他和几位合伙人在北京与他们的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进行年中述职的合影,不由得心生羡慕。

这位学长比我高四届,和我同学院同专业。我上大一的时候,他研一,当时他已经是学院里小有名气的人物了,在本科做过学生会主席,后来主攻创业。他同时申报了四个创业项目,因为当时上海市创业基金仅支持本科生项目,于是他找到我帮忙答辩。全校12个学院30多个项目,只有3个项目能拿到创业基金,我心里很忐忑,生怕给他搞砸了,但后来拿到创业基金的过程却比我想象中顺利很多,评委老师一致好评。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这位学长在我答辩之前早就和各位评委有过沟通和介绍自己的项目。

大一时候的我根本没有创业的概念,还为他那时候放弃了西门子的offer而感到惋惜。谁料他后来又搞起了网课,找我帮忙在街上发传单,还带我去参观他的公司。他的“公司”当时在我看来就是个小作坊,在校门口破旧的商铺二楼租了几个房间,一个个格子间里面,昏暗的灯光下,是一个个隔壁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做兼职,给全国不知道哪里的用户一对一在线教英语。

那时候,是新东方的鼎盛时代,我也是新东方的铁杆粉丝,如果要学英语,肯定就去新东方了,哪会去在线找这样一个网站呢?他介绍说,这些上外的学生,在线教课每小时学费200元,而她们兼职的薪水每小时60元。当时我想,我去,这是赤裸裸的剥削啊。而且他们拿到了上海市的教育牌照,当时的政策环境是不给发教育牌照了,是他们几个创始人想尽办法多次跑政府才拿到的。如果当时的我具有现在的智慧,我就会看,这个业务既有超额利润,又有政策护城河,是多么值得All-IN的公司啊。现在对我来说一切都太后知后觉了。

从我的大一到大三,我经常会和他一起在校门口吃饭,因为他不仅是我的校友,还是我父亲同事的儿子,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能找到家乡关系这么近的人实在是不容易,当然就一起抱团取暖。那时候的他每天租一辆小破车穿梭在松江校区和延安路校区之间,他说,发传单得深入市区,不能只在郊区发。等我大学毕业的时候,他的公司从松江开到了静安,并且在上海已经有好几个办公室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腾讯新闻头条看到了一条推送,是某某公司融资4000万美金,雷军领投,我点开它完全是因为我在准备去香港读研的时候用过这家公司的软件刷题,没想到新闻里的图片是他,名字也是他。这时候我再点开他的微信朋友圈,果然就是他,那个带着我发传单,在校门口创业折腾的学长,竟然做这么大。我曾经在大二的时候就问过他成立的这家在线英语培训机构叫什么名字,他说,现在先不告诉你,等以后做大了你就知道了。

真的做大了。可见在我大二的时候,他早已确立了这样的志向,他是活在未来的。只不过没做到,就先不说。

本科时候的我一心想着把专业读好,在外企谋一份好工作,从来没想过学自动化专业的我为什么要去做一个英语培训机构。而现在的我,曾经如愿以偿进了梦寐以求的外企工作,如今又来到香港从事和我所学专业不相关的金融,却也想着是不是可以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

在GE管培生的2018毕业典礼上,GE Power的首席商务官Rob说,现在这个时代和过去已然不同。50后60后是一辈子从事一份职业,一家公司;70后是一辈子从事一份职业,多家公司;现在80后90后是一辈子从事多份职业,多家公司。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流通和社会合作效率的提升,技术壁垒早已不是什么护城河,比技术壁垒更坚实的已经是速度壁垒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想有多大成就,就要承受多大痛苦。我越来越感受到,永远别想什么捷径,这世界本就无捷径可走,想达到一定的高度,该经历的痛苦你一个都不会少,该掉的坑你一个都不会漏,关键是经历的速度,和走出来的速度,决定了你能走多高,走多远。不能因为痛苦就去逃避,不能因为懒惰就不去想,该有的学习和思考,一个都不能少。

在能源领域,很多企业看不到能源管理平台的价值,他们觉得虽然现在电源与负荷种类多了,数量也多了,但是不用统一管理我也能赚钱,何必要投资上一套管理系统呢?但其实管理系统起的就是大脑的作用,系统里集成了很多管理模型,通过大数据的不断锤炼,最终会让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可靠的保障。

创业也是一样,不能因为现有商业模式可以赚钱,就拒绝投资自己,拒绝拥抱未来。创业者永远是活在未来的人,从未来视角看当下我需要什么,就去拥抱什么,持续投资大脑,主动思考,才是基业长青之道啊。

水大鱼大的时代,我已经开始结网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