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顺势而为的教育,是先接纳孩子的本性,再调整孩子的行为

2019-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虎嗅蔷薇_6a3b

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父母常常就会想“我的孩子要有一半像我,比如继承我的美丽或帅气,要有我的上进和勤奋;还要有另一半的基因,能够有担当,负起责任,自律上进。最好是结合爸爸妈妈的优点!”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期盼,但是孩子生下来之后,长着长着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孩子各方面都背离了最初父母对他的设想……

而且糟糕的是,越长大越发现,优点没继承多少,倒是缺点随便就能找出一堆。于是,发现孩子越来越难教育,父母越来越难控制孩子的成长了。

但其实是,我们当初只设想了孩子好的方面,凭空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形象,却忽略了孩子是有缺点的。

身为父母,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有权利决定孩子是什么样的人。

而作为孩子,他们需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有权利认同最本真的自己。

最重要的是,这个权利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父母们,收起你们的控制欲和支配感。

接纳的真正含义是:无论我们的孩子是否有艺术细胞,是否有学习的天分,是否有冒险精神,是否乐感超常,是否性格内向,这些所有都不应该成为影响我们爱孩子的态度。无论孩子的外在表现如何,都相信他们是美好而有价值的人。

孩子不应成为成人的赚钱或炫耀的工具。前段时间扒开童模行业的内幕,我们就看到很多孩子的父母已经把孩子来这个世上的目的,给完全误解甚至扭曲了。才会有孩子累了想坐下休息,亲生妈妈抬脚就踢的举动。孩子已经完全成了他们赚钱的工具,想来真是令人心痛!

我也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父母,孩子明明就是属于慢热型,喜欢安静地自己待着,可父母偏偏很着急,经常要求学校的老师“老师,要多给机会孩子上台去表演啊,要多锻炼他啊。”“上课多叫他回答问题,让他多说一点。”

还有孩子读幼儿园的,大庭广众之下父母抓住机会便推孩子出去,对孩子说:“去啊,你去表演啊!”亲戚朋友来做客,也推孩子说:“你来唱歌或把你学会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孩子明明不愿意啊,很多孩子是不擅长走到聚光灯下来展现自己的,众目睽睽之下他们反而不知所措。

而事后又很容易受父母的批评说:“你怎么不表演呢?你明明就会的啊!”

所以,我们常常要自己觉醒——到底是自己要这个面子还是要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来一步一步尝试?

另一方面站在更广义的立场上,我们没有资格裁定孩子是不是长大后不婚,是不是丁克,有什么样的婚姻,甚至该不该是同性恋!如果孩子成长为以上任何一类型的人,考验我们对孩子真正的接纳度的时候来了,你是不是尊重他们的自我?

所以,不论是婴幼儿还是十几岁的青少年,都需要被认同,被确认——我们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开心,他们来到世间,这件事本身已足以为他们赢得瞩目和欣赏。这种强健的情感确认,会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成为“正当感”。凭着这份内在的纽带,他们就不再需要向外部的世界索取认同,也不会渴求赞赏,凭着内心的“正当感”,他们就能对自己发出赞许。

在接纳孩子天性的基础上,下一步才是调整孩子的行为,使行为与天性相和谐。

比如认识到孩子是慢热型的,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出风头”,那就尊重孩子,不要随时“推”孩子出去,让他自己以舒服的状态待着,看书画画,弹琴下棋写文章也是极好的。

如果孩子爱动,时刻都坐不住,排除“多动症”的可能之后,可以让孩子多参加运动,让他充分消耗多余的能量。跳街舞踢足球,骑自行车游泳,谁说这些不是顺应孩子的天性,也许你就能培养出世界冠军和各方面精通的专家。

往往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父母的教育都是反过来的:孩子明明是鸭子却急着叫他去爬树,实际是千里马却非得让他去学游泳!

最后弄得两败俱伤,父母责怪孩子怎么不努力,孩子则认为父母要求太高。所以不要把孩子都往一个标准上去培养,跟风学习。父母应该认清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本来模样,再调整期望,修正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焉有教育不成功之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