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里的生与死
傍晚时分,初夏时节,雨滴淅淅沥沥,看来今晚是看不到月亮的影子了。不只怎的,上午读书的时候突然很想看月亮,于是心下决定今晚深夜时分息掉室内的灯,在窗前静静地赏月。也不知何时起自己每次深夜观月时,浮躁的心情纷杂的思绪总会莫名其妙的安静下来,感受着夜的神秘和深不可测的广袤黑暗带来的隐隐的恐惧。但如今天公不作美,我也只能望天兴叹了。
没了赏月的硬件,那就乖乖窝在床上开始写已被自己拖了很久的《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吧,今日总算有点动笔打字的心境,也好给自己个交代。
作为一位日本作家,好像没有几个能向村上春树这样让国人耳熟能详了,而且作者本人和其作品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他的《挪威的森林》,先后被拍成电影,近期又被国内火热电视剧《猎场》的作为重要题材提及,知名度一时更甚。学生时代虽早已闻其大名,但种种原因并没有让自己产生足够大的动力去阅读探究一番。
之前被书名吸引,拜读了村上的《天黑以后》,在我看来那是部非常意识流的文学作品,讲述的人物似乎很平凡,但又有着某些代表性,像是在讲述你我他的生活,唏嘘感叹着这就是我们光怪陆离的生活,会有美好,总有遗憾。故事内容与我读之前所设想的情节差距太大,并非风趣的笔风,内容令人肃穆,作品很有深度。最终好奇于到底是怎样的一份著作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终于开始拜读村上的《挪威的森林》。
都说《挪威的森林》是本爱情小说来着,而且是本悲情的爱情小说。便又带着些心里准备来读,可是读后却发现这并不是所谓的纯粹的爱情小说,与其说是写爱情,倒不如说是通过写作品中的“我”和“我”身边年轻的朋友们的故事传达一种对生命和生存的思考。于我看来依旧是一个主题严肃而深奥的作品。那些曾与“我”相遇,相伴,相知,相守,相爱,互为牵绊而又一一或离开或死去的人们,带给了“我”很多欢乐和痛苦的记忆,和对生存与死亡的思索与认知。
青木死了,直子死了,直子的姐姐,初美等等都在最美好的年纪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毫无征兆的,生者便永远也猜不到那其中的缘由,但似乎有一点是一致的,她们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挚友青木的死让“我”意识到或许死亡并不是生存的对立面,而是生的另一种延续,并非终结。可即便如此想,对方的死也让自己内心丢失了某样东西――彼此灿烂的青春都忽的戛然而止。爱人直子的死让“我”认识到,死是生的延续也好,是对方的解脱也好,都抚慰不了已逝者带来的伤痛。共有的记忆会永远的刻在活着的那一人的心里,并以某种方式一直影响着他生命的轨迹。书中的绿子是个性格非常直率坦白的女孩,直率的令人心惊而又赏心悦目。生活是自己的,无需像他人刻意遮掩或展示,我想这样活我便这么做,不做他人想法的傀儡。向她那样活出自我的人实在太稀缺了,令人自愧不如,自感相形见绌,又不禁对其肃然起敬。
书中有不少对性行为的描写,描写方式赤裸而直白。但却并不像有些人评论的那样令人觉得色情,倒像是在平铺直叙日常生活起居,我想大概是受小说的感情基调的影响吧,小说中的性爱并没有体现出多少欢愉的味道,反倒总带着一股压抑沉重之感。或因为爱,或出于安慰,或纯粹为了发泄,总有一丝苦恼萦绕在脑中,有一丝沉重压在心头。看评论很多人对此类描写提出质疑与批评,也在意料之中,主人公这周转于不同女性之间的行为确实与中国从一而终,忠贞不二等等的伦理思想和性爱观相背。但大千世界,并非所有人都奉守同一准则生存的。且性行为本身也不是本书的目的,作者也只是将性作为人们正常生活中的一种平常的现实写出来罢了。或许作者亦有他的深意,只是我们读不懂罢了。
说实话我觉的村上这部小说一如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并不易读懂,或者是自己阅历依旧尚浅的缘故吧。小说中的“我”经历了太多身边之人的死,让人禁不住想作者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经历了许多友人的离开和死亡,毕竟卷首也赫然写着“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似乎杰出的文学巨匠们总与起起落落,跌宕起伏的生活脱离不了干系。
我们的人生漫长而短暂,有形形色色的人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死去,而孤独的灵魂似乎与我们永恒做伴。我们已经并将继续历经种种风雨磨难,但无论如何,活着的人依然要设法努力地活下去。我想这或许是作者最后想要表达的吧。不知道小说中那个最后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执着地呼唤着绿子的他,会否跟绿子有个令人宽慰的结局呢。
这部小说中想要传达的还有更多,只恨自己才疏学浅,尚不能一一品出,只能表达出一二来。有时选书如同交友,彼此也需要有着许多的共同语言,否则也只能是一方曲高和寡,一方为听琴之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