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00 《找寻逝去的自我》(二)

2015-08-14  本文已影响110人  吴玉纯

第一章 论记忆活动

我是你夜里的太阳,也是你影子里的悲伤。

提要

考察了记忆活动的主观体验方面。即使是对过去某一具体经验的简单回忆都是建构的结果,它既是建构于当前活动的影响,也建构于关于过去经验所贮存的信息。

什么是记忆

我们内心所保留的过去经验的记忆,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把我们与过去联系起来。早已化为废墟的地点或早已从我们生活中消逝的人物,却永远地存活于我们的记忆中,有时像幽灵般地虚幻而难以把握,有时又像水晶般地活灵活现。

记忆是高度个人化的,每个人记忆彼此之间绝少相同。我们之所以如此感觉,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都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都或短暂、或持久地改变着我们,虽然我们所经历的生活事件,能够明确记忆的却是其中一部分。

主观性的影响因素

我们对某一往事的回忆,确实部分依赖于大脑中贮存的有关这一事件的信息,但记忆的主观感受还取决于以下的其他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记忆的脆弱性。

1、体验往事:记忆主体

记忆的经验远不限于对不同信息的提取,它还包含着一个信念,即该事件构成了你个人生活经历,并与此前此后诸事相关联。

对往事的利用依赖于大脑的两个主要记忆系统,即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其中,语义系统包括概念的及事实的知识,而程序记忆则是我们学习技能和形成习惯的基础。

一个记忆要被体验为记忆,被提取的信息必须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中加以回忆的,且带有某些线索,表明自己是相关事件的参与者。这种记忆依赖于情节记忆,使我们得以回忆起那些独特的决定我们生活的个人事件。对情节记忆的分析,必须包容进行记忆活动的人,也就是记忆主体的主观体验。对于记忆主体而言,记忆活动是一种心理的时间旅行,是以某种方式重新复活过去所发生的事件。这种观点揭示了:作为记忆主体,我们能够从当下的时空限制中解脱出来,重新体验过去,并随意将我们自己投射到未来。记忆主体同时存在于过去和现在。

2、记忆的视角

从记忆的视角看,记忆活动有两种模式,场域记忆和观察者记忆。当人们集中注意于情感时,所做的回忆主要是场域记忆;当集中注意于客观环境时,则更多的发生的是观察者记忆。判定是场域记忆和观察者记忆的依据,可以回忆婚礼为例进行说明。其一,如果我们回忆集中于当时参加婚礼的感觉如何,那么回忆便是一次场域记忆;如果集中于谁参加了婚礼、他们穿戴如何,则回忆便是一次观察者记忆。其二,如果在回忆当时参加婚礼的人物中,没有出现自己的形象,那就是场域记忆;如果看见自己置身于婚礼现场,或者坐在一旁看婚礼,那么则是观察者记忆。由于回忆往事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个婚礼回忆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如果是场域记忆,第一次回忆和第二次回忆的感受是相同的,而观察者记忆的感受强度第二次就不如第一次了。

当我们采取观察者记忆时,我们会相信自己获得了牢靠的证据。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在早期记忆中我们倾向于想见自己作为记忆事件的参与者(和Freud的观点大体一致),而对于近期记忆,我们则倾向于以事件发生的原始方式重新加以体验。2)当人们集中注意于情感时,所做的会议主要是场域记忆,而当集中注意于客观环境时,则更多地是观察者记忆。3)当从场域记忆转为观察者记忆再次回忆时,情感强度会减弱,反之却没有改变。且第二遍回忆一般在情感强度上不如第一遍。也就是说一个记忆的情感强度,至少部分地决定于你作为记忆主体是如何对所记忆的情节进行回忆的方式,而且,有时你认为是所记忆的过去某一情节所具有的情感,有时实际上产生于你目前回忆这一记忆的方式。

3、记忆过去和知晓过去

记忆的主观体验有两种形式,记忆过去和知晓过去。记忆过去是因为要回忆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一地点的信息而回首往事。知晓过去是因为知道某人某事似曾相识而回首往事。还是以婚礼为例。如果看见的第一个人是自己熟悉的人,想起了他的名字和身份,那就是记忆过去;如果看见的第二个人,自己觉得似曾相识,但忘记了他的名字,和身份,但确信是自己认识的,最后了解,果然是他,这叫做知晓过去。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有时,我们是因为要回忆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而回首往事,有时是因为想知道某人某事而回忆往事。

回忆有关某一事件的物理环境或背景的视觉信息,是“忆起”这一事件的关键。记忆活动的主观感受,几乎毫无例外地包含了对所记忆的事件的某种视觉重现。视觉的意象活动和其知觉活动包含于同样的大脑区域,由于我们通常依赖于这些大脑部位才能直觉外部世界,所以,当我们利用这些部位产生视觉意象时,这些视觉意象使我们觉得是真实事件的心理残余物。也就是说,想象一个视觉意象可以导致我们相信是在回忆一个事件,即使这个事件从未发生过。此外,当我们能够忆起当时想到的种种联想和观念时,我们也会觉得是在对往事的回忆。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是“记住了”还是仅仅“知道”它发生过,这取决于在它发生时我们是如何加以注意的。如果发生某事时我们正分心于其他事情,那么在后来,即使我们对这一事件有一个大概的记忆,也很难回忆起细节。也取决于在回忆时我们能想起那些信息。我们对往事的记忆和知晓体验,也受到了我们如何对往事进行回忆的方式的影响。

“仅仅知道”的体验和某事“就在嘴边”但想不起来的体验是相关联的。这两种体验,我们都坚信我们知道或者记忆某事,但却不知此事究竟是什么。原因部分在于,记忆主体能够回忆起某种所需要的信息,但他所能忆起的信息不足以使整个回忆再现出来。也可能来源于我们对某一回忆的某些线索或暗示的熟悉感,但这是虚假的。

4、过去的引力:三个故事

故事1:马塞尔·普罗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不随意的记忆

这是一部小说。其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故事主人翁马塞尔去母亲家里做客,母亲用一种要和茶一起食用的小煎饼招待他。马塞尔感到非常好吃,被幸福所陶醉,但这幸福感从何而来?但这种感觉又跟茶和小煎饼无关。他试图通过多次品尝这种茶和小煎饼的混合食品,以重新体验这种幸福感,结果是每品尝一次,幸福感就比上一次减弱。这一神秘的面纱终于被奇迹般地揭开了:“突然,我的记忆不寻自现,那味道是我小时候吃过的面包片的味道。”

说明:1)记忆是脆弱的,又是强大的。那些脆弱的记忆,会轻易地消逝,因为它们很少有机会进入意识的表面。但那些被保留下来的记忆同样也是强烈的,因为它们潜伏在时间的长河中,似乎早已逝去的经验,会因某种特殊的生活细节的提示而突然呈现出来。2)对个人往事的重新体验,有时取决于偶然碰到的某些事物,这些事物包含有打开某些记忆的钥匙。如果不是这些事物的开启,这些记忆就会永远处于潜伏状态。3)对某一往事的记忆经验,并不仅仅取决于将所贮存的记忆意象召回心灵之中,相反,它产生于两个意象的比较,其一为当前的意象,其二为过去的意象,而这两个意象必须复合。记忆某事的感觉,产生于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某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故事2:弗兰科·马格那尼画作《旁蒂托》——强迫性记忆

旁蒂托是马格那尼童年生活的山区村庄,1934年,他出生在那里,1858年离开,后得了幻觉病。1967年,他再也没有回过去那个村庄,创作了一幅《旁蒂托》的作品。1988年,摄影师苏珊到过那村庄,对马格那尼所描绘的各个景观,从绘画所采取的完全相同的角度朝廷摄影,结果发现,马格那尼记忆是极其精确的,而且更具理想化。

说明:即便是通过强迫行为记录的所谓精确记忆,也依然主要是想象的建构产物,而不是对记忆的原样复制。

故事3:意大利人GR的失忆症——记忆的丧失和复得

GR是意大利一个诗人、画家和艺术评论家,得了失忆症,失去了他自己往事的全部回忆,甚至连自己是谁也弄不明白。一年后,GR因为心脏问题到医院做手术,需要植入起搏器,他被局部麻醉,但在整个植入过程中,医生给他保持了清醒的状态。当他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准备动手术时,他感觉一些不舒服。突然,在一刹那音,GR清清楚楚地回忆起,在大约25年前他因为治疗疝气做手术也经历过一次完全相同的情境。随后,他的大量往事就被起来。

说明:对某个单一事件的成功回忆,可能是以某种方式“重排”了被打乱的神经网络,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

共同说明了记忆的自我决定作用。我们对自己的自我感,主要地取决于我们觉得记住了自己往事的主观体验。

5、计算机是记忆主体吗?

图灵检验:源出于英国数学家阿伦·图灵的工作,假设一个观察者向两个回答者(一为人,一为计算机)提问,如果在多次提问后,提问者仍然不知道哪个回答者是人,哪个回答者是计算机,那么计算机就通过了图灵检验。

人类和计算机记忆之间的鸿沟是否是绝对和永远不能跨越,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