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元性基础下分析海上钢琴师

2019-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总是忘记密码啊

此篇仅为记录读书观后感,若有不妥可联删,谢谢~

  影片发生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初,是个太迅速的时代,伴随着不可逆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世界的中心从欧洲转到了北美。而接踵而至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欧洲这块文化昌盛的土地。欧洲传统文人、哲学家或流亡他乡,或抑郁而死。[1]就如《布达佩斯大饭店》一般,我认为该影片的大主题应该是向那逝去的贵族的、优雅的、繁荣的传统欧洲文明告别。

  开头显示的是,烟雾中的自由女神像,高楼耸立的纽约,现代化与工业化并存的社会的象征。人们纷纷背弃了曾经傲立于世界的欧洲,漂洋过海,但他们却对这一切欢欣鼓舞。

  而主角1900也就是在这一传统向现代转折的时期诞生,孩子的父母,奔向了美国,抛下了婴儿。他是一个优雅而传奇的神话,是欧洲昔日辉煌的文明、今日被背弃的传统的象征。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衣着或华贵或寒酸的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忽然,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叫道:America!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下面我们以三种二元性为基础来分析该影片。

  首先是影片叙述上的二元性,影片是从小号手麦克斯也是1900真心的朋友角度开始叙述的,倒叙回忆式,但是影片并不是简单的倒叙回忆,而是现实的时空的变化与过去时空的变化进行巧妙的安排,使其构成一个二元的时空结构,这两个时空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时空总共进行了八次轮转,最终归于一个统一,现实和过去最终汇成到麦克斯和1900在废船上的对话,完成了两个时空的对接,但两个时空的对接,也意味着两个时空的终结。

  其次人物的设定上也具有二元性,主要体现在麦克斯和1900两个人身上。体形自不必说,来说说性格方面,麦克斯是一个小号手,1900是一个钢琴师,二者同属于音乐这个范畴,这一点上是统一的,而钢琴和小号这两种乐器却又是不同的。二者在性格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的,麦克斯则是安于世俗,想的是世俗所追逐的名与利,他会向现实低头和妥协,而1900是一个纯粹的,像天使般的人物,他对于音乐的追求,他不懈于和普通人一样经历普通人的种种。但是就是这么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最终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两个人的性格在不断的碰撞中完成一种融合。

  麦克斯是理解1900的,所以他才会在迫于生计不得已在琴行卖掉小号,临走前依依不舍,要求店主让他再吹最后一曲,老店主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他对着街道吹响了好友“一九零零”所作的“无名曲”。老店主诧异的拿出一张拼接起来的破碎唱片放入唱机里,音乐响起,同样的旋律。麦克斯也因此得以有机会开始向店主讲述这个无名音乐家的传奇。这便是影片的开头。

  而影片的结束部分又是落魄的小号手在琴行老板的提示下找到了即将炸毁的旧船——“维吉尼亚号”。工人们将炸药一箱一箱地运进上空舱,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洗礼,昔日的豪华巨轮即将寿终正寝。麦克斯用这个传奇般的故事说服了船厂老板和他上船寻找,因为他坚信,“一九零零”还在船上。一遍一遍的呼喊,找遍了船舱的各个角落,终于,船厂老板对故事失去了耐心。麦克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半夜回到琴行借了唱机和那张唱片。他抱着唱机让“柔情似水”的旋律流淌在“维吉尼亚号”上的每一个角落。镜头跟着扫过这个破旧不堪的船体,终于,“一九零零”意料之中的出现在阴影里。

  主题的二元性表达在影片的最后,Max最后一次的劝说钢琴师下船。结果当然还是拒绝。钢琴师对Max说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段话,“偌大的城市,绵延无尽,并非是我眼见的让我停住了脚步,而是我所看不见的。你能明白吗?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亦有终,你确切地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们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付,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2]他为了心爱的女人和亲爱的朋友萌生了下船的想法,却因为未知的恐惧放弃了唯一一次的机会,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这座船。

  最后这句话点明了影片想要传达的一个主题,无尽与有尽,无限与有限,这二元性的生命,有限的钢琴的键,弹奏出无限的曲目,掌握无限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是无限的,当我们用一个无限的东西时,我们陷入的是一种迷惘,一种惶然,我们已经不能掌握了,我们成为一种游离的状态,没有归属感,找不到自己停靠的地方,生命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有限的生命却有可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但是在生命具体的状态中我们却难于把握住那些有限的,我们常常为了一些无限的,迷惘的而放弃我们能把握的,最终我们可能什么也没有。

  影片中尤为精彩的片段无疑是钢琴师和爵士乐的发明者Jelly斗琴的那一段,亦是影片的一个高潮。

  三场斗琴,1900表现的其一是自矜,其二是自得,其三是自信。最后一场,所有人都认为1900要输的时候,钢琴师问麦克斯要了一支烟放在钢琴上,然后在全场的屏息凝视下展现了一曲神来之笔。每个人都惊呆了。老贵妇的假发被侍者碰落并不自知,商人的雪茄掉落在裤子上亦不自知,Jelly的酒杯滑落地上,不可一世的表情亦慢慢凝结。当“一九零零”大汗淋漓的结束演奏,他将香烟的一端接触琴弦,烟立刻燃烧了起来。愕然的人们很久才恍如从梦中惊醒,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从此之后,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他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而天才却是孤独的,正如电影中人们听他弹琴的镜头,美国到了,1900就成了一个孤寂者。而我们,曾经都很与众不同,鲜活跳跃。但是后来,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于是我们从一个个“不同者”变成一群“相同者”。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只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幸运(或者说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独立,成为我们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这三种二元性为我们构建起了一个理想的生命过程。把握有限,创造无限,我们每个人都时时刻刻处于一种二元性当中,影片构建不仅仅是个故事,而是构建了我们由现实具象的生活状态抽象出来的一种人生和生命的状态,我们无法像1900那样纯粹的做一个生命的守望者,无法像他那样一生都那样纯然的孤独的守望,但是我们应该持守住自己一片不成染尘的净土,因为生命到头来最留恋的也就是那片净土。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让心灵归栖的地方——诗意和人生归宿梦想的一次守望,生而旅途求索,死而安然停留。生命最珍贵的幸福,恐怕就是找到自我——那个一直萦在梦中,漂泊的终向。


[1] 《海上钢琴师》1900未下船的原因分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73042/answer/62083685?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2] 孤独的守望者 http://movie.mtime.com/10746/reviews/7765935.html

[3] 《海上钢琴师》:人代冥灭,清音独远 http://movie.mtime.com/10746/reviews/1415950.html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