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来理解记录就有价值?
开始写这一篇文章,还是受张辉的影响。
清晨起床,在朦胧的意识中,在去洗手间的某刻,在打开电脑的瞬间,我在想我今天又该写点什么?
是工作的回顾,还是人际交往的复盘?是回忆一下往事,还是评论一下时事?是抒发一下情感,还是对经验的一些总结?......我不确定。
但是,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我必须要每天留下点什么东西!
当我脑子里在回忆的时候,我知道某一天我是怎么想的;
当我在重复某某一件事的时候,我知道彼时我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结束的;
当我开始记录的时候,我仿佛在跟昨天的自己对话、又是跟未来的自己对话;
.......
所有这些想法汇集,在我的脑子里闪现一句话:
记录就有价值。
这也是张辉写的一篇文章标题,记得当时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感觉颇为认同,于是转发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圉,并且留言:
总有一类人跟你是一样的,总有一些人是值得你追随的,世界可大可小,心放开了,总会有属于你的天地。
实际上,我知道当时留下这些话是有一些心情背景的(暂且不说),但是,今天让我回忆起来,我知道有那么一回事,这就是对于个人的一种价值,而且是无法再重来的价值。
我试着概括一下那篇文章张辉是如何说的。
文章开篇说:昨天晚上看了小米上市视频,视频中回顾了小米的创业史......然后,由视频联想到了阿里的创业初期,再想到了自己的一个同事每年到了年底都会把自己和家庭一年的照片剪辑成一部小电影,再联想到自己从去年开始文字的日更,最后总结出人类喜欢记录的动机。即每个人都期待更美好的明天,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成功的渴望,但是殊不知,我们自己每一天都在书写历史。而随时记录,可以为你过好每一天带来独特意义的“仪式感”。当你每一天生活更加仪式感的时候,你就越发知道想要什么,自己最终能得到什么。得与失都会变得很踏实,而不是像湖面的浮萍一样,随波荡漾。
也许,当有一天,我的朋友跟我说起:“##,我发现你写文章总是在说某某说,那么,你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与逻辑吗?”
在我公开写文章以来,有两个人会经常出现在我的文章中,一个是李笑来,一个是现在的张辉。评论一个人总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因为每一个人所了解另外一个人的世界与事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此统一说一下我的想法,即一切从就事论事出发,竟然我们从他们的文章而来,那就从他们的文章来说。李笑来的文章非常注重逻辑推演,从一个概念出发,到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剖析,到最终形成一个方法论或者结论。
而张辉的文章,更加注重于写实,更加注重于情感的注入。犹如写日记一般,通过记录自己的所做所看所思所感,最后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与结论。
他们俩个共同的特点是:成长与方法论。
追求成长与方法论恰恰是当代人解决焦虑方法的刚需。我最近就有一种较强的意识:如果你能真正满足别人的需求,其实销售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你的内心甚至应该是很自豪的去跟别人谈钱的问题。
而我们有时候的困惑是:你并没有真正去思考需求在哪里,或者说对于现行的交易,你并没有清晰地比较供需双方的交易点在哪里,又还或者对于某种需求,你的能力达不到。
这也是我写文章需要思考的问题。由于我对自己所写东西并不自信,所以,我的文章也是基本不自推,阅读量也是难以增长。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是顺其自然吧,当你的才华还不能支撑你的野心,唯有不断积累与练习。
你的能力不仅与才华有关,更与持续做事的行动有关。这也是我认为记录所有的价值。
而如何做到持续记录?
第一条,即随时记录,当你想到什么的时候,最好能找到你事先预想的载体记录。而这一方面其实微信对于个人来说可以无限去发掘它的可用之处。最近我就尝试了几种用法,效果都不错,提高了不少的效率。
第二条,即定时记录,当你觉得你能的时候,很多时候你是能干成一件事的,当你想为自己找理由的时候,你总会发现有一个理由在等自己,而且越来越强,一直到你不想干为止。
第三条,即包容记录,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写的东西很傻:我怎么会写这些东西呢?!可事实上,那就是你写的呀!这就说明你存在认知偏差,现在你知道了那就说明你进步了。人往往失败与犯错,就是由于自己存在很多不经意的认知偏差,而包容记录,就是解决你的认知偏差。
第四条,即降低期望,保持一定的节奏性。当你不想写的时候,就尽快结束。比如说现在,那就写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