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孩子心坎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88444/e21e5b980ae56d0f.jpg)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妈妈向家庭教育师描述自己遇到的困惑,儿子在屋里写作业,出来倒水喝,她只是简单地问了儿子一句“作业写完了吗”,儿子便勃然大怒,把水杯一摔,扭头碰门回屋去了。
这个家庭教育师和这家人很熟,他先去找儿子了解生气原因。他在校门口截住这个男孩儿,询问他生气缘由,男孩说,他妈妈每次问完这句话后都有一堆怨言等着自己。如果他说写完了,他妈妈就会说:写完了就没事了?写完了就不会再去复习复习老师今天讲的内容?你这么不知道努力,将来可咋办呀?我和你爸每天辛辛苦苦挣钱供你吃供你喝供你上学,你对得起我们吗?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如果他说没写完,他妈妈就会说:没写完还不赶紧去写?还出来瞎转?你这么不知道努力,将来可咋办呀?我和你爸每天辛辛苦苦挣钱供你吃供你喝供你上学,你对得起我们吗?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孩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在妈妈的抱怨中度过,精神不崩溃才怪。
用现在的流行术语来说,这个妈妈在PUA孩子,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掌控孩子。我相信,这样的妈妈不在少数。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诉苦:孩子小时候和我最亲了,什么都跟我说,现在怎么回来就钻自己屋里,一句话都不愿意跟我的多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张爱敏老师说,这是倾听与回应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孩子跟你说话时你认真倾听了吗?有没有表现出不耐烦?回应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责备、威胁、讽刺、挖苦、命令、给孩子贴负标签?如果有,那我们就不难理解孩子不愿意跟我们交流的原因了。是我们亲手在自己和孩子之间筑起一道厚厚的屏障。
我家大宝现在上七年级,他还是喜欢粘着我跟我分享他的学习成果,他的学校生活,却不愿意跟爸爸和奶奶分享,究其原因,还是沟通问题。爸爸工作很忙,本就和儿子缺乏交流,偶有时间,却总是手机不离手,儿子和他说话,他一边玩手机一边听,这种态度让儿子失去了分享的欲望,久而久之,自然懒得和他说话。奶奶有些强势,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比如,她常说“不能听他(儿子)的,他说啥就是啥,那会中?”“我就说吧,你不听,瞧我说的对不对?”“你就不能这样做,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儿子是个有主见的人,他不喜欢听这些话,自然也不愿意和奶奶多说。
虽然有时候我也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儿子产生分歧,甚至闹得不愉快,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比较理智的,能够平等地与儿子沟通交流,尊重他的想法。其实孩子都渴望被理解,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的说话:
“我理解你的痛苦,如果是我也会难过的。”
“我明白你考得不好很受伤,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一下错题原因,争取下次不在同一个坑里跌倒。”
“我小时候跟你一样,也犯过同样的错…”
“你太棒了,这都是你努力的结果。”
“你的想法很不错,我也说说我的看法,你听听怎么样?”
如果我们能给孩子足够的情绪价值,能够和孩子共情,相信孩子会很乐意跟你说话和分享。
还有一点就是,孩子在讲话说,不要试图打断,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一定要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有这样一句话:人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你多听少说的。但很多人却并不善于倾听。大宝最讨厌的就是别人打断他的话,他正说话的时候,一旦有人打断他的话(用大宝的话说就是随便插嘴),他立马就会火冒三丈,因为这件事,没少和奶奶闹矛盾。
《窗边的小豆豆》里有这样一个细节:小豆豆第一次去幼儿园,校长先生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讲讲自己,讲什么都可以,讲多久都可以。小豆豆这一讲竟然讲了4小时,讲到吃中饭,才停下来。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这让小豆豆感到了安心和温暖。她感慨道:“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看,这就是倾听的力量。
张爱敏老师讲座的那天,我正好在去洛阳的路上,感谢梁树丽大姐贴心地发过来爱敏姐的讲座课件,让我可以事后补课学习。感恩美好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