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建党伟业》与《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
这部电影平铺直叙,将故事娓娓道来。影片时间很长,有些片段给人印象很深。
1.蔡锷和小凤仙告别那段。
袁世凯要称帝,蔡锷假意支持,才获准去日本养病,实则去和孙文商谈护国大计。在火车站台,小凤仙她心下应该是怨恨的,怨恨她的男人是个将军,是为国为民顶天立地的男人。但她又有着那个时期女性的大义,因为看到了蔡锷眼里的不舍,所以问他一个风尘女子有那么重要么;蔡锷将军深知大局为重,但还是情难自已说了句人人都知道我蔡锷爱美人不爱江山。但是,
“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蔡锷
“记住,你是四万万中国人的,也是我小凤仙的。”——小凤仙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张爱玲笔下最终成了乱世中的一对夫妻,香港的沦陷让两个自私的心靠到了一起。战火纷飞里或许容不下爱情,但总能容得下一对平庸的夫妻。蔡锷将军心中有大义,他要不辜负黎民苍生,就只有负了小凤仙。
2.张勋辫子上系着风筝在紫禁城里跑。
饰演张勋的演员是《百鸟朝凤》的焦家班班主。历史上张勋就是个跳梁小丑,搞了一个十几天的复辟闹剧。那一段里张勋腆着老脸冲小皇帝哭天抢地,说他们都欺负皇上;小皇帝也是赐给他一串名头,让他顿时喜笑颜开。小皇帝让小太监在张勋辫子上系上风筝,赐张勋绕紫禁城跑三圈。小皇帝和一众大臣出来看张勋放风筝,他跑起来步伐轻浮,能看出来已经老了,但为了那么些头衔,要去讨一个黄发小儿的欢心,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张勋这段很讽刺,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权力和等级深入人心,人们不畏天不畏地,但是信仰权力。其实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抽丝剥茧后总离不开权钱二字。
《百鸟朝凤》里的焦三爷也是个权力的迷恋者,他一生坚持唢呐艺人的地位,但在西北那块唢呐人根本没有电影里焦家班那样的地位,如果说是导演的意淫可能有点过分,但至少是加了一层磨砂玻璃。一切现实都被虚化,滤镜下的画面更容易引人泪下不是么,这就是情怀。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但没说不能没有焦家的唢呐。唢呐的传承并不需要多大的排场,艺术本来就是静水流深。焦三爷究其一生放不下的是孝子贤孙三跪九拜的排场,也可以说是他自己的英雄梦想。《百鸟朝凤》的书里的结尾是焦三爷给蓝玉开的厂子看门去了,我说现实呐也没什么不能接受,谁也都要吃饭生活,不吃饭就会死。
3.杨昌济和毛泽东在雪地里问政。
要我说最高尚的感情除了亲情应该就是师生情。二者的相似之处就在于,都是无私奉献,都是倾其所有。我最尊敬的高中英语老师邹老师告诉我们,老师愿意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并以此为傲,其他没有什么感情可以做到这样。《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毛肚说过这么一句话,“朋友失利,你难过;朋友成功,你更难过。” 多少人能坦荡面对朋友的成就心里不起波澜?
毛泽东到了国立北京大学以后,死皮赖脸去胡适之的课堂蹭课。可能当年大学里教书的和念书的都是认真想搞学问的吧。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多少人念大学就实现了齐家,对他们来说,大学不过是放大的高中,缩小的社会。
“杨昌济高足,湖南毛润之。”
最后部分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应到13人实到12人,年轻人们难以抑制心中热火,接连朗诵起《共产党宣言》,压低声音唱起英特纳雄耐尔,热泪盈眶。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时期。
《建国大业》
初中时政治老师就带我们看过,当时他问我们,国共两党,到底谁更正直。提问到我,我说当然是共产党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取得民主革命胜利,书上电影上都能看到。老师摇头,说你要看细节。
1.中华民国总统选举,蒋介石当选,接着竞选副总统。蒋介石对参选人李宗仁说,总统已经是将军了,副总统就不好也是个将军,别人会说我们是军政府。李宗仁不置可否。谈话结尾,蒋介石一脸绝对地说李宗仁肯定选不上副总统,李宗仁依旧微笑。最后他选上了;
2.范伟演的军区小灶高师傅,不敢接毛泽东给的烟,在一次敌军轰炸中为了跑回去取给毛泽东做饭的锅,死在炮火里。枪林弹雨里他和当时潜伏在我党的国民党谍报员刘从文有这么段对话——“哎,老郭,你上哪去,这边!”——刘从文“回厨房,锅里给毛主席炖着菜呢!”——郭师傅;
3.阅兵式上,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而影片前半部分定口号时毛泽东说要取缔万岁这个叫法。
老师说,国民党腐败,但蒋介石不能只手遮天,还是要有个民主选举;高师傅和人民对毛泽东的崇敬如果再拔高一个高度,那就是个人崇拜。看问题要看全面也要看细节,不能一概而论。我不知道他的说法是否正确,但至少是一个观点,作为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公道自在人心,意思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掂量的是自己认知里的对错,把人民群众当作秤砣的人就是伟人,会受到人民的拥护。我们凡夫俗子,只要能坚持自己内心的标准,就已经不错了,若还能体恤其他人民疾苦,就可以算有为青年。要做有为青年。
电影整体比较平庸,但还是有些角色很出彩。
冯小刚演的杜月笙,蒋经国做督导专员在上海打虎,抓了杜月笙的儿子维屏,杜上门来找大公子讨个说法,说话和歪头的架势颇有京城老炮儿的范儿——
“恒社杜月笙。”
“可是如今这上海滩另有一家商号大肆囤积物资哄抬物价,向黑市兜售。。。大公子,这才是真老虎。”
“扬子公司,孔家。”
蒋宋孔陈,蒋经国继母宋美龄是孔令侃姨妈,孔令侃是谁?孔祥熙和宋家大姐宋霭龄的长子。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蒋介石告诉大公子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骨子里了,就是让他不要管孔家,大公子有心打虎,无力回天。陈坤演太子过分帅了,我看老照片里的蒋经国,丑的像猴子,孔令侃也是。
蒋介石要败退台湾,大公子问他为什么觉得李宗仁的和谈建议不可行,老蒋说——南北朝可以出现在古代,但绝不会出现在今天,谁敢当这个千古的罪人?这胆量,我没有。说得好,打不赢就要划江而治,有你这么想得美的么。天下大事,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特别喜欢正剧里的幽默,这些逗趣是不动声色的,能让观众会心一笑。有一个情节,解放北平前夕,一边是中共党员傅冬菊给她爹傅作义耳边吹风,一边是解放军搞突袭。夜深,周遭一片漆黑。王宝强从壕沟里爬出来,对葛大爷扮演的团长说——“报告团长,前面有个地主大院,院墙太高,爬不上去,手榴弹都炸不开,请炮兵支援吧。”葛大爷一定神,表情微妙,说——“照明弹”火光一亮,北京城的城墙高耸入云,在昏暗的光里若隐若现。
影片进行到一半,淮海战役胜利,杜聿明被活捉,国民党颓势已成定局,中共进行庆祝。周恩来、朱德老将们喝着酒唱起国际歌,最后一句“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几个老人家头抵着头难掩热泪。想起《建党伟业》南湖游船上的结尾,当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恰同学少年,如今鬓如霜;当年岌岌可危的中国,终于要迎来政治协商会议,迎来民主自强。
虽然现在的我们知道,这之后的中国还会面临很多问题,但至少,八年抗战,四年内战,中国人民终于耗来了和平。
在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大二次会议,领导人们三三两两错落进入土屋子会场,全都是五六十年代贴在家户墙上的那种地位的领导人,李富春,彭德怀,聂荣臻,习仲勋,朱德,林彪,贺龙,任弼时,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毛泽东,外面有摄像机记录,穿着老棉袄。此时配乐十分的轻快有趣,和文革时期这群老将所受的迫害一对比,让人心痛。
对电影里的出场人物进行检索,会发现很多触目惊心的事件,他们中有些人是共和国的恩人,也是在十年浩劫里首先被抛弃的人。这段历史不能被抹去,就如同日本不能掩盖南京屠城的事实,欧美的和平演变不能抹杀中共的功勋。
中国共产党以前是、现在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将会是中国的领导核心,对新中国的贡献有目共睹。
我这一代人,从一出生就享受着国家独立富强民主的福利。网上很多人说着欧美国家的这样那样好,说中国这样那样不足,对啊,他们确实好啊,但他们会不会对我们好?
欧美国家用了几百年实现发达国家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还是百废待兴。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至今也不过三十几年。话又说回来了,这三十年的成就,你有没有搬过一块砖砌过一面墙?躺在父母前辈的血汗拼搏上大言不惭,惦记着国外的月亮格外圆。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中国人的骨气,在大杯可乐里泡得直冒气泡。
爱国没有错,承认自己爱国也不用觉得羞耻,很多人羞于表达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其实爱岗敬业就是最好的爱国。
看完《建国大业》之后觉得《建党伟业》更让我血脉偾张,对比之后才明白,《建党伟业》里是一群青年学生,是百废待兴,是开头;《建国大业》里是一群中年人,是大局已定,是中场。《建党伟业》里有多次学生运动,五四运动那一段真的是让人热血满腔,虽然学生们情绪有些失控,但在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乌泱泱一大群青年学生,涌到章宗祥府邸前为四万万中国人喊冤,感觉国家民族还很有希望。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我们青年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