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报栏
我到过许多中小学校参观,他们都是名校特色校,风格鲜明,校园内硬化舒适,绿化清新。墙体上多样的办学标语,生动地诠释着办学者的精心与哲思,图书馆的藏书汗牛充栋,规规矩矩的孩子认真的用心的读着,教室里,走廊里还建有图书角、流动图书站。这一切,无不彰显着一个现代学校对文明传递的虔诚与对后代学子的挚爱,但我总觉得还少些什么,我想起了我上高中的时候。
90年代我在县一中上学,我的教室是在一座4层高的教学楼里。老式楼方方正正的,楼梯斑驳而沉静,前面是一片当做功能用房的瓦房,两者之间是一排北方常见的高大的白杨树,挺拔耸立,增添的是县城最高学府的神秘与儒雅。一进入这个学校我就喜欢上了这里。那个年代没有多少书读,我记忆里也没有图书馆阅读课,倒是门口的租书摊成了我日常光顾的地方,金庸先生的大作我读了不下4遍,这是很大逆不道的,还有什么是我的读书记忆呢?
那就是白杨树下面一列报栏,黄漆剥落的木头筐子里,明亮的玻璃镶嵌着静静凝视的报纸,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等等,不一而足。里面有优雅的文学复刊,有犀利的时事杂谈,有严肃周密的论证社论,有快捷高效的消息通讯,贾平凹,陈忠实等一大批当代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以连载的形式来到身边,短短的10分钟课间休息,住宿生晚饭后的休息,常常就在报栏围成一道风景。有的举着脚仰视,有的蹲下身,人缝里挤挤挨挨。生动的现实,通过报人的编辑诠释,以文字的方式折射进青少年的心里。两耳不闻窗外事,躲进小楼成一统,怎么能成就年轻学子的蓬勃为国赤诚为民?毛主席说,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会心的微笑会传染,观点的争鸣足以启迪小小的少年,文明在阅读中悠然而升。
学术贵自由。晚清以来,54以降,启迪人心的倒不是大部头,多有小册子。办报纸成了传播思想,当然我们反对某些快餐文化有害作品!多样的世界,多变的现实,每天正以无羁的思维展现出来,这些思维的火山一旦凝聚成固态的石头,又那样的鲜活。叶圣陶先生编选的课本又有多少不是出自当代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