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起步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们经常说“速成不可能”。
但真的不可能吗?
“速成”,顾名思义,大抵是指“迅速成功”——这当然不可能!因为绝大多数成绩(暂且不说那个更大的概念:“成功”)都需要时间来孕育,而时间可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其流逝的速度,对不对?
虽然“迅速成功”绝对不可能,但是——快速入门是绝对有可能的,而且绝对必要!
很多人都听说过“元认知”这一个词,简单来说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关于思考的思考”。而李笑来老师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词“元教育”,即“关于教育的教育,关于学习的学习”。元认知用来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合理;元教育用来实践、检验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效。
因此,他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最少必要知识(Minimal Actionabl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MAKE)。简单来说,当我们需要获得某项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清楚都有哪些最少必要知识,然后迅速掌握它们。在那一瞬间,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门”——屡试不爽。
在学习的过程中,事实上,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专家,哪怕只是掌握一点点的常识,都可以迅速做到“胜过绝大多数人”,因为很多人连学习最简单的知识都不愿意。
对于一门新的东西,如果你已经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识之后,那么你已经“入门”了,接下来只剩所谓“执行”,用简单的一个字来总结——就是“用”。
这里存在着一个绝佳的、经典的“大面积社会化学习失败”案例——学英语。
相信大家都有过共同的经历:我们从小就开始“学”英语,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本科4年,一晃16年过去,尽管天天“学”,但就是坚持不用,最后学成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学了这么多年都不知道学了个啥
在理解了“最少必要知识”(MAKE)这个概念之后,再去审视任何逆向习得的技能,你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挡住你的只有一件事:你居然以为自己一上来就能做得很好!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谁能一上来就做得很好呢?就像是走路一样,谁不是从跌跌撞撞开始一步两步三步慢慢的学会走路的呢。
学习能力也好,执行力也罢,核心只有一个:在刚开始的时候,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尝试,观察哪里可以改进,反复练习,观察哪里可以进一步改进,进一步反复练习……
这是学习一切技能的必须过程——关键在于:尽快开始这个过程;尽早度过这个过程!
有的人碍于面子不敢开始新的尝试,比如说“我的文章写得这么烂就不要发到网上了吧”,“我的英语口音这么差就不要说了吧”,害怕自己会“受伤”,但实际上认真想想,“受伤”的人根本不是你。
因此,李笑来老师对“执行力”的定义为:判断一个人的执行力强大与否,就看他在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是否能持续去做……绝大多数执行力差的人,特点是一模一样的:但凡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值得显摆,或者有可能被别人鄙视,就马上不做了——进步对他们来说不重要,“面子”才是刚需。
然而,不持续做,不反复做,哪儿有机会改进、修正、总结、进步呢?每个人都要给自己输两次的机会。
若不开始行动,一切都是虚无。所以,要尽快开始:尽快开始那个过程;尽早度过那个过程。
那么,应该如何尽快度过呢?
在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之后马上开始行动,然后就要专注于改进了!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东西”存在,尤其是别人的看法。要关注事实,不要关注别人的看法。既然你知道自己的看法常常是不准确的,是需要不断修正的,那你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呢?他们的看法和你的看法一样,往往并不准确——多么简单明了的事实!
有一个像魔法一样的现象:当你专注的时候,时间会飞速流逝……
所以,“专注”事实上是“尽快度过那个(笨拙的)过程”的核心方法。
从这个角度,我们要重新审视“速成”了。即便“速成”普遍不可能,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有的人学了很久都没“入门”;有的人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识之后,不仅迅速入门,还迅速展开行动(相当于“相对于大多数人更为迅速地到达了成功的里程碑”)。因此,别人比你更成功,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吗?
所以,在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识(MAKE)后立即行动,只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不要关注别人的看法。专注,尽快开始那个过程,尽快度过那个过程......
然后,就是等待收获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