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师的由来
偏正 孔子谥号:“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邱濬曰:‘此孔子封王之始也。’宋真宗咸平元年,谒文宣王庙,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追尊孔子为至圣文宣王,以犯圣祖讳也。元武宗至大元年,加孔子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张璁请正祀典,从之。”《国朝祀典说》曰:“孔子之道,王者之道也,特其位非王者之位耳。孔子当时,诸侯有僭窃者,皆口诛而笔伐之。其生也如此。今乃不体其志,而竟加以王乎? 岂善于尊崇者哉! 于是通行天下,改大成至圣文宣王为至圣先师。”褒义。用于敬称孔子。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一
古代封建礼制下,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下跪行礼是天经地义的社会现象。而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人都要无条件臣服于皇帝的权威。所以,皇帝的膝盖只准向天地和祖宗下跪。但有一人例外,那就是被尊称为“先师”的孔子。
在汉朝之前,孔子的地位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别杰出的地方。多年以后,到汉朝时奉行儒家文化思想,孔子作为儒学经典的创始人,历史地位开始不断提高,《汉书·古今人表》里记载 : “‘祭孔大典’成为汉朝的重要政治教育活动”。
从此以后“祭孔大典”活动历朝一直延续,规格逐朝提升。到了唐宋元明时期,“祭孔大典”的级别仅次于祭祀天地和祖宗。皇帝本人除了要向天地和祖宗下跪外,每次参加“祭孔大典”时还要向孔子的神位行跪拜大礼。孔子被追封的谥号也越来越高。唐朝初年提倡“尊孔兴儒”,从唐太宗先定“先圣”又改为“宣父”、唐高宗尊为“太师”、唐玄宗追谥“文宣王”,到北宋的“玄圣文宣王”,再到元朝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封建社会这段时期,当政者对孔子或师、或父、或公、或圣、或王的谥号,更像是“面子工程”,从未被突破。
明朝中期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年仅三十一岁的正德帝驾崩了。由于正德帝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可以继承皇位。所以在内阁首辅杨廷和集团的建议下,正德帝的堂弟朱厚熜登基为帝,是为嘉靖帝。
嘉靖帝非常聪明、非常工于心计。由于他得到的皇位纯属偶然,所以他在巩固自己皇权的问题上特别敏感。任何有助于巩固皇权的手段他都要发挥到极致,任何对皇帝权威有丝毫损害的事情,他都坚决予以制止。比如他登基初,这个无依无靠的小年天子就发动了一场“大礼仪之争”。通过这场长达三年的争论,嘉靖帝成功扳倒杨廷和集团,并给文官集团实施大换血,大大强化了皇权。
明朝从洪武太祖朱元璋开始,在“祭孔大典”的时候都要向孔子的神位下跪行礼。后来的皇帝也不例外都遵循这一礼制。不过,到了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后,“祭孔大典”的礼制规格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前面已经提到,嘉靖帝对于任何有损皇帝权威的事情,他都是举双手坚决反对的。当他得知在“祭孔大典”时他要向孔子的神位下跪行礼,这事就悍然侵犯了他的皇权。
嘉靖帝认为,自己是皇帝,而孔子是“大成至圣文宣王”。让皇帝向一个王下跪行礼,这是严格不符合封建礼制的。但是,嘉靖帝不方便就此事公开发表反对意见,毕竟在他之前的皇帝,都首肯了孔子的地位,都在“祭孔大典”时向孔子的神位下跪行礼。
此时,嘉靖帝最信任的文渊阁大学士张璁(嘉靖帝登基初,是他挺住杨廷和集团的压力在黑暗中对嘉靖帝伸出援助之手乃至在后面的斗争中树立了嘉靖帝的皇权,所以嘉靖帝对张璁感情是很深的。)很快就察觉到了嘉靖帝的内心世界,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一策,率先向嘉靖帝上奏指出 : “改孔子‘王’谥。以孔子称‘王’名不正言不顺,应去‘王’号和‘大成文宣’之称,尊称孔子为‘王’是‘僭越’。至此,孔子应由‘王’转为‘师’,称‘至圣先师’”。孔子作为天下读书人的老师,只能突出其为人师表的师尊地位,尊称为王不符合封建礼制、名不正言不顺,不该尊称为王。同时,皇帝贵为天子,不该向天地和祖宗以外的任何人和任何事下跪行礼。
嘉靖帝正为“祭孔大典”向孔子的神位下跪行礼的事感到无招而头疼,看到张璁上的奏章说得至情至理,自然是喜上眉梢,嘉靖帝当机立断就予以准奏且不失时机的下旨昭告天下 : 【改孔子谥号“大成至圣文宣王”为“至圣先师”】(褒义)。在“祭孔大典”的礼制方面,也做了修改,皇帝本人无需亲自参加“祭孔大典”,这样嘉靖帝就成功解除了“祭孔大典”时皇帝给孔子的神位下跪行礼的历史遗留问题。
孔子谥号“至圣先师”源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
续写 : 满清入主中原后,康熙帝亲自为孔庙写下“万世师表”的匾额,雍正帝颁诏“加封孔子先世五代俱为王爵”。清末,皇权专政制接近土崩瓦解,单方面的儒学思想已经无法挽救濒危的政局,一批寻求改革的思想力量逐渐强大,思想革新和实用主义逐渐兴起,一批新理论、新思潮让儒学思想地位岌岌可危。公元1905年,满清当局下诏停止科举考试,儒学思想失去了制度上的养分,孔圣人至此彻底走下神坛。曾经被神化的孔子虽有圣者谥号,但他所承载的意义已不复存在。
作为儒学思想的开创者,历朝历代统治者崇拜的“偶像”,或为粉饰太平,或为家齐一天下,孔子和他所代表的儒学思想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捷径。作为老师、圣人、王者的孔子,其实都是“被需要”的。“包装孔子”就这样成为中国封建历朝帝王的“公关大戏”。
参考文献 :
【《明世宗实录》卷五】
【《明史》卷一百九十六《张璁传》】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