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十一:年味
今天是2月8日,年廿九,大多人都进入了春节状态。
现在的春节,有人说已经没什么年味了,就算烟花把地球蹦穿,年味也回不来了。
真的是这样吗?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年味”到底是什么。
百度的答案: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文化传承。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都各式各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东西不同,各具特色。但新春贺岁的形式都是大同小异,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良好期盼。
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
如果说小时候的春节年味比较浓烈,那是因为物质匮乏和娱乐不多的原因,一年的辛勤劳作,成果都集中在春节那几天呈现,张灯结彩、杀猪宰鸡、祭祖、团团圆圆,非常隆重其事,人人参与其中,享受这淳朴的快乐和幸福。
现在的春节,虽然也隆重其事,但以前过年才能吃的大餐平时也随时可吃,以前过年才有的新衣服平时就塞满了衣柜,以前过年看场电影现在天天有,而且各种渠道、各种影片铺天盖地。
物以稀为贵,当难得变为平常,大家也就感觉没那么特别,也就少了很多期盼,天天都像过年,味道自然平淡了许多。
一直以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过年的大幕就被徐徐拉开,当日的扫尘和祭灶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此后,腊月二十六“杀年猪”、腊月二十七“洗福禄”、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等,营造出浓浓的过年氛围。
而除夕之夜,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则将过年推向了高潮,年画、压岁钱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并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也是好戏连台。正月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这就是拜岁。
正月初二则是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正月初二还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岳母拜年……此外,还有正月初五迎财神、开市,正月初六送穷鬼,正月十二搭灯棚,正月十三舞狮、逛庙会等等,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可以说,春节是最为盛大的全民狂欢节。然而,因为不少传统文化传承不够,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春节变为“吃货节”,认为春节的精髓就是“吃”。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情况下,平常都能吃到美味,所以春节的年味也就变淡了。
因此,要想找回浓浓的年味,一方面也传承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因为年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小时候有小时候的味道,长大了有长大的味道。
我们不能过一个“稀里糊涂”的年,既要对春节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认同,也要把这种文化传播、甚至创新,为传统年味注入新的味道。
不管年味怎么变,幸福的味道不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