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70后、80后把英语学成了哑巴英语?
为什么70后、80后把英语学成了哑巴英语?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用了哑巴英语的学习方法——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原来是欧洲人学习拉丁文的一种方法,拉丁文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欧洲人学习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文献,而不是用于生活的交流。
在现实生活中,极少人会讲拉丁语,即使是大学里教授拉丁文的老师,也不一定会讲拉丁语。
语法翻译法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重视读写,忽略听说,使用母语来翻译所学的词汇和句子。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大脑建立的反应路径是:
外语文字——母语翻译——意义
即一看到文字,就通过翻译来理解意义。
大脑一旦建立了这种路径,会很快适应,想要突破听和说简直是比登天还难,成为了谍中谍(mission impossible)。
为什么呢?
因为当声音加入进来的时候,这时大脑的反应路径就变成了:
外语声音——外语文字——母语翻译——意义
想想看,这时大脑又转多了一个弯, 一句话没有听明白,下一句又来了,即使讲话者放慢一倍的讲话速度,听力也是跟不上的。
打个比方,当我们听到how are you 这句话时,按照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反应路径,就应该是这样的:听到声音,大脑立刻想到这句话的文字形式,然后再想到中文翻译“你好吗?”然后才反应过来。
难怪我们会听不懂英语!因为我们将英语当成了一种知识点的集合来学,而不是当作生活的表达来操练。
听不懂,自然就说不出来,因为口语的基础听力,你有遇到过听不懂中文却将中文讲得很溜的老外吗?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中说到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学习一门语言,一定要建立这种语言的思维,所谓语言的思维,其实就是建立声音跟图像、场景之间的直接联系,不是建立单词跟图像、场景之间的联系,更不要通过母语来翻译。
也就是说,当我们听到boy这个声音时,我们大脑中反应的应该是一个男孩的形象,而不是首先想到boy这个单词的书写,更不能通过母语来翻译。
这样一来,反应的路径就直接变成了:
外语声音——意义
只有建立这样的路径,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外语的听和说。
一般来说,外语思维没有母语的思维强大(除非从小学起,否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若是没有建立起外语的思维,学习外语就会没有果效,根本就没有办法用于日常交流。
记住,建立声音和图像、场景之间的联系。我们一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应该建立这样的反应路径。
这很难做到吗?对于大多数成年的英语学习者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论的问题,而不是技术性的问题。所谓英语思维能力,不过是实现说和听的交流无障碍罢了,这并不难,难的是我们的心态封闭,认知肤浅。
我去马来西亚旅游的时候,发现吉隆坡的华人比新加坡华人更厉害,新加坡华人会双语,而他们一般都会好几种语言,普通话、马来话、英语一般都会,外加一门自己的母语,一般是客家话、粤语和闽南话的其中一种,有的甚至全都会说,听和说交流没有障碍。
我去年在沙巴美人鱼岛旅游时,发现那一帮组织飞艇带我们上岛的导游会多种语言,他们公开场合跟游客讲普通话,私下交流却用客家话,到了岛上跟土著交流时用马来语,见到西方人用英语,甚至见到韩国人用韩语!
而他们看起来并不是受过教育的人,一个比一个土。当我用客家话跟他们交流时,其中一个人很惊讶:“啊,中国人居然会讲客家话!”可见他很无知。
他们的思维会很深刻吗?肯定不是,但是他们会讲好几种语言,日常交流没有障碍。
我们学习英语也需要有这种开放的心态。在初级阶段只要听说,不要读写,偏要做英语的文盲,怎么了!
这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心态上的问题,要从思想上进行解决。其实,如果能成为只会听说不会读写的英语文盲,我们的英语水平已经够我们去闯荡世界的了,何况我们还学了那么语法和单词。
但这种心态问题恰恰是最难解决的。
很多北方人到了广州,非常排斥学习粤语,尽管知道学会了粤语对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好处,因为他们不能过心态那一关,他们认为普通话是天下无敌的,不但不要学粤语,还要消灭粤语,推广普通话!
这种语言和文化上的沙文主义,导致自高自大和固步自封,对于学习外语更是一个莫大的障碍。我曾经遇到一个河南的老板就是这样的,他的一个山东员工在学习粤语,他居然反对,说学什么粤语,还不如学英语!
其实,这样的人就只会说河普话(河南普通话),没有心态上的包容,是没有动力去学习一门外语的。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粤语是一门外语。联合国在2008年就已经将粤语定义为一门语言了,很多人认为粤语只是中国的方言,是错的。
这种心态跟美国人很像,美国人是不学习外语的,他们认为英语天下无敌,你想跟我谈生意,请用我们的语言!所以美国总统的中文翻译的汉语水平实在不怎么样,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奥巴马的御用中文翻译的翻译过程,结结巴巴,语调别扭,有些语序也不通顺,听了真替他着急。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8年在北大演讲时的中文翻译提出了意见,说克林顿的中文翻译所说出来的中文,估计90%的中国老百姓都听不明白,可见美国总统的翻译,中文水平是多么不敢恭维。
所以,白岩松说,美国要了解中国,要先从语言开始学起,实在说得妙!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是有这种心态上的包容性的。我出生在广东惠州,那是一个方言混合区,我生活的地区有着十多种方言。我家里讲客家话,却在讲潮汕方言的学校上学,所以我从小就会说潮汕话,从小看香港电视台,听说粤语无障碍,此外还会讲几门不同的方言。
等到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学习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变迁,才知道,原来语言一直在变迁,总体上语音是朝着实用方便的方向去变化。比如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后来入声没有了,因为平时很少用到,只有在写文章和作诗的时候用到,就变成了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方便我们使用。
但是,在粤语和客家话还保留着入声,所以粤语的声音会比普通话丰富,粤语歌也比普通话歌动听多了!普通话将 Beckham翻译成贝克汉姆,而粤语将这个名字翻译成“碧咸”(请用粤语念),发音高度相似,简单又高级,因为普通话没有闭口发声的入声,不能将M这个音翻译出来,所以翻译成了贝克汉姆,太复杂了!相比粤语的翻译,普通话的翻译简直LOW爆了!
所以,我一直都很喜欢粤语。我也对不同的语言很感兴趣,持开放学习的心态。到了不同的地方,我就会学一学当地的方言,到了成都学讲四川话,到了长沙学学长沙话,到了天津学天津话,后来我甚至可以从一个人的口音中,判断这个人来自什么地方,而且八九不离十。
中国地大虽然物博,语言其实很丰富,但是由于政治原因,北方方言占统治地位。所以说春晚就是最大的语言歧视项目,拿着纳税人的钱演着给北方人看的节目,很多南方人根本看不懂小品,赵本山的小品让北方人哈哈大笑,南方人(特别是广府人)却一脸懵逼:不会吧,这有什么好笑的?笑点会不会太低了?周星驰才搞笑好吗。
我这种开放的心态对于学习英语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帮助我建立英语思维。只是前期没有掌握好的方法,走得很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有什么爱好是我可以终生坚持的,我想那就是学习英语了。虽然走过很多弯路,但是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学习,而且乐在其中。
一个人英语的水平到达什么程度才算是好?我想,肯定是能听懂英语新闻,那才算是好。我那时在想,如果我能听懂英语新闻,即使不会说读写,那我也满足了。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写到一个学习外语非常突出的群体——摩门教的传教士,他们在学习外语时热衷做“文盲”(不会读写),却在听和说上效率奇高,这对于他们传教已经够用了。我能听懂英语新闻,对于我来说,我已经够用了。
虽然我那时没有读过《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但我自从发现自己学了多年英语,却听不懂CNN之后,我就转变学习英语的策略,由每天大声喊英语,改为每天听英语新闻。
那时我听了不少美国总统竞选时的电视辩论, 不断听,反复听,听不懂就对照字幕,再反复。08年美国总统竞选的时候,奥巴马和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的三场电视辩论,我看了几十遍,看得真的有点想吐。
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我的听力得到大大提升,只要不是太偏太难的英语新闻,几乎每一条都能听清楚80%以上。
后来因为工作上的需要,我作了好几个美国商业讲师来中国演讲的陪同翻译,其中有美国犹太人理事会主席克罗森,世界汽车销售专家乔吉拉德,美国的谈判讲师罗杰道森,他写过一本书叫《优势谈判》,在中国很畅销。
再后来,朋友听说我的英语挺好的,给我介绍了一些付费的口译工作,其中有一次是去广交会作四个欧洲灯饰设计师的演讲翻译。主办方每天付我一千元,一共做了三天,我那时感觉好极了,心想学了那么多年英语,终于可以用来赚钱了,实在太棒了。
其实,做翻译并没有那么难,难就难在听力,如果能听得懂,做翻译就成功了一半。说到底,就是要练好听力。
我之所以一直没有放弃学习英语,是将其视为一种兴趣爱好。因为我喜欢这种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我喜欢跟英语有关的音乐、电影、历史、政治等文化,如果我不学习英语,我很难了解到这一些,所以我爱好学英语。
但是我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每天都坚持听新闻来学习英语,见到老外也可以交流,不致于没话可说。学习英语,不知足者常乐。
在所有学习英语的中国人中,能学到接近母语水平的,真是凤毛麟角。连国家的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先生都说,他的英语并不好,他甚至普通话也讲不好。
我曾经见过李肇星先生,听过他的演讲,因缘际会,也客串了一下他的翻译,发现他讲的普通话是山东方言,英语的发音也不标准,但他的英语思维很好,讲得很流利 。他说自己的英语不好,当然是自谦,能成为外交部长,外语水平肯定是经得起考验的。
那些在公众场合将事先背好的英语段子表演一番的所谓老师或专家,并不代表英语水平就很好,千万不要被人忽悠,给我一两天时间,我也可以将奥巴马的某一段演讲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语言不是用来表演的,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学习英语是一个立体的建造过程,听和说是需要建立在对语言的整体把握上的,不是学了一句就可以听出来一句,说出来一句的。美国文盲4000万,哪一个不能用英语交流?中国人的英语知识比他们强多了,却不会交流,因为没有从整体上把接触英语,对英语的社会文化没有大概了解。
而且中国人有天生的阅读优势,根本不存在让美国人头疼的阅读障碍(失读症),根本没有必要记单词,只需要调整一下,注重听和说,做一个美国文盲就行了,而听又是说的基础,所以重点要听听听,听懂才牛的!
在我看来,《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整本书的一个重要论点就是为听力正名,要中国的广大英语学习者回归到听力的练习上,90%以上的人学习英语的方法都是错误的,这不是一个噱头,而是真实的情况。这个错误的背后,才是英语培训机构花样百出的噱头,还有相关教育部门有意无意的试错。
实践证明,用语法翻译法来学习英语是绝对行不通的,整整一代人都学了哑巴英语,这种代价实在是惨痛。
相信这种情况一定会得到改善,未来国家的英语教育一定会回归正道,一定会注重听力和口语,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相关政策的改变。英语学习也要归正,回归到注重听力的正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