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文学作品分享《童心密码》

【作者简介】
胡慎之(豆子爸)
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主任治疗师、精神分析师、婚姻家庭指导师、亲子关系和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咨询个案涉及家庭、婚姻情感、青少年、危机干预,焦虑抑郁、失眠等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个别疑难案例。
《婚姻与家庭》、《人之初》、《时尚健康》、《羊城晚报》、《新快报》、《信息时报》等多家杂志报社特约撰稿人。
出版书籍:《变形记--十天变成一个好孩子》、《别对我说谎--微表情读心术》、《焦虑自助》、《童心密码》、《晴空心理》、《婚姻黑洞》。
曾路(豆子的妈妈):儿童心理工作者。

【内容简介】
《童心密码》一个心理师的育儿手记。
吮手指,是宝宝学习自我满足的开端?
躲猫猫,可以让孩子练习控制恐惧?
宝宝自言自语,是他在学习照顾自己?
……
孩子每一个“无关紧要”又或者不被理解的行为,都有其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本书中,一个心理师爸爸以他和妻子的育儿经历为蓝本,对0-3岁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读者能从本书中详细地了解到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以及父母应如何为孩子的心理大厦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探讨0~3岁宝宝的心理需要。
这本书是写给父母们的,尤其是刚成为父母或即将成为父母的人,它也适用于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因为你会从豆子3岁前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武志红为本书作序中了解到,作者“老狐”(豆子爸)是经典的精神分析派心理医生,这本书是用客体关系理论解读父母与三岁以前的孩子建立关系的范本。

从本书自序、他序谈分享初衷
0~3岁,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恰恰是很容易被忽视的。
一个心理健康、人格独立稳定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有太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之根源,在于3岁以前父母的照料方式以及亲子互动关系存在问题。
倘若从小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是病态的,长大后就很难改变为健康的 关系模式。
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母亲给孩子的成长提供着最原始的满足:生理满足、安全满足、爱的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这三个需要的满足,是根本的。
许多人一生的痛苦在于无法建立起健康的亲密关系。虽然想爱或者被爱,但又不知道怎么爱。也有人对爱不信任,虽然说着爱的词语,但内心感受的爱却是那样苍白无力,经不起一点挫折。
爱是被满足的感觉;恨是满足的需求受到挫折却又无力反抗的情感反应。
在三岁以内,孩子已经无数次有过爱或恨的体验,并在内心建立了一种情景性的模式,这样的模式被定格在无意识中,长大后遇到类似的情景,就会产生同样的反应。
三岁以内的孩子,感受很纯粹,哪怕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让他们感受到对方是否爱自己。有些孩子只认妈妈,对周围的一切人都很敏感,这说明这个孩子没有安全感,不信任其他人。
为了让孩子从小体会到爱,体会到健康、正常、足够的爱,我们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勾勒出了0~3岁宝宝心理发展的轨迹,讲述每个阶段最重要的心理需要,以及这些需要不能获得满足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年轻的父母,不要吝惜你的时间去寻找孩子内心的密码,不要宽容自己隋于对自我内心的觉察。

经典片段
(一)
如何为宝宝建立最初的安全感?
从还是受精卵的时候就要开始为宝宝建立安全感,在潜意识里,宝宝是可以感受到这一切的。父母的平和情绪、和谐关系等都将起到关键作用。
原始的安全,对于宝宝来说,太重要了。这里的安全不光是有没有生命危险的问题。安全是生理的、心理的、环境的所有总和。
因此,在怀孕之前需要问准父母们几个问题:
一,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你们是否相爱呢?
二,哪怕疾病、灾难等都不会影响你们去照顾孩子,爱你们的孩子吗?
三,你们对于孩子的性别问题真的只是好奇而不是期待吗?
四,你们是在很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决定要这个孩子的吗?
五,你们的家人是否也作好准备在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呢?
六,你们确定生孩子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黑暗动机”?比如为了房子和金钱;为了更好地栓住谁;为了争取家庭地位等等。
以上回答都为“确定”,那你们的宝宝会有最原始的安全感。
宝宝的安全感,是父母给予的。而原始安全,绝对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精神病的母亲之所以会有一个精神病的孩子,除了遗传的因素,与母亲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有直接关系。一个没有能力照顾宝宝的妈妈,打破了孩子原始的安全体验,而原始安全缺失的孩子,成为精神病人的可能性极大。
宝宝的安全来自妈妈,妈妈的安全感很大程度来自自己和家庭的支持。因此,全家人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就会带给宝宝安全的爱。
(二)
和谐的家,健康的爱
一对关系疏远或争吵不休的夫妻,很难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当然很难有一个内心和谐、心理健康的孩子。
在一个家庭中有完整的结构,家庭成员每个人能够在自己的角色上负责,这样的家庭就会有非常强的动力,是一个积极的家庭。
在积极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体会到来自家庭的安全、爱和互相支持。宝宝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自我功能会比较好,也会比较自信。
家庭结构上出问题,家庭就会像生病一样,家庭中的人会有病态的性格。
宝宝内心的爱,来自父母,父母彼此相爱,宝宝才能感受爱。
要不然,宝宝享受妈妈的爱,就会对父亲愧疚;宝宝感受了爸爸的爱,会对妈妈内疚。宝宝会像一个双面间谍一般,承受着矛盾的、有压力的爱。
有些父母会希望用孩子来维持夫妻之间的关系,如果那样,对宝宝来说太残酷了,因为他们绝对没有这个能力。
(三)
同孩子建立健康的三角关系
儿子很想去满足妈妈,很想让妈妈开心。可是他没有能力。妈妈总是很不开心,这样的无力感让孩子很受挫折,并带有愤怒,所以他对妈妈的情感很矛盾。他想离开妈妈,又担心妈妈因为自己离开而更加无助,所以孩子不知道怎么办。
这个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一定在与妈妈紧密的关系中获得满足,妈妈一定很溺爱这个孩子,只是在溺爱的过程中,可能能控制了孩子的一切,包括阻止他与自己父亲之间的互动。
而父亲由于工作等原因,没有和他的孩子建立比较好的亲子关系。
……
一些妈妈为什么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与丈夫的关系危机四伏,矛盾重重?
这仍要归因于女性的自我价值问题。因为女性缺少内在价值感,他们需要用丈夫来满足自己,一旦丈夫令他们失望,他们就需要一个替代品,自然就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儿子身上了。
她会在儿子面前数落丈夫的不好,传递出丈夫对自己的伤害情绪等等。
儿子内心爱着自己的妈妈,都会有想保护妈妈的愿望,这样,儿子就自然会站在妈妈这边,好像妈妈的保护神一般。
假如这样的情景和关系一再被强化,而不是父母用相互和谐的关系打破孩子内心的这种幻想(妈妈的保护神),那么幻想就会成为现实。
孩子就会和妈妈建立没有缝隙的关系,爸爸就不会被孩子认同,也会被排挤,导致家庭结构出现问题,家庭关系自然就出问题了。
而这种家庭不健康关系的始作俑者,可能就是妈妈。

个人感悟
(一)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才能拥有健康的人格。
正如文中所写:“之所以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会有病态的照料方式以及互动模式,是因为这样的病态模式已经存在于他们的内心,而他们自己却意识不到。”
他们无形中再把这样的模式复制到自己与孩子的互动中。经常有父母对我说:道理我都知道,但当我打骂责备孩子的时候,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这就是潜意识(无意识)的力量,它悄然地在我们的内心中发生作用,让我们无法控制自己。
潜意识的力量很强大。当潜意识没被意识到的时候,要想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当父母开始意识到问题可能存在于自己身上,并且有意愿和勇气去面对的时候,改变才会发生,父母才不会把自己无力解决的内心冲突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借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焦虑。
“一个焦虑的母亲和一个缺席的父亲,将100%培养出情绪障碍的孩子。”
在实际的生活中,焦虑的母亲对应的恰恰可能是缺席的父亲,而缺席的父亲往往会让母亲很焦虑。
所以,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需要父亲担负自己的角色,一个结构完善、关系健康的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共同构成的。
(二)爱的表达让宝宝更自信
身体接触是满足宝宝“融合”的愿望,而分离意味着宝宝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虽然有成就,但总会很孤独。孤独的感觉,在拥抱中能够缓解。
很多人不敢拥抱或者羞于拥抱,在复杂的环境里,人和人之间表达情感太难了。
很多人不会表达出自己的需要,是因为曾经在表达需要的过程中,多次经受挫折。
许多片段中的经历往往成为我们要拥抱或者拒绝拥抱别人的原因。
宝宝主动要拥抱就会有期待了,期待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挫折感,宝宝解决挫折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悲伤或者愤怒。
许多脾气糟糕、爱哭闹的孩子,实质上就是缺乏爱的宝宝,这是他们在表达自己内心的缺失感。
婴儿时期获得更多照料的宝宝,通常很有自信心,性格也很好。主要是宝宝感觉自己被满足后也会认为自己满足了照料他们的人,这是一个良好的、互相给予的过程。
自信的宝宝,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在人格上更独立,更能去体会自我价值。当然,不是说我们都要去培养一个天才孩子,但是我们都希望能培养一个心理健康、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
“我要的是你温暖的拥抱!”
那就不要吝啬,来个深情一抱!
(三)什么玩具也代替不了陪伴,用母爱建造宝宝的情感基地。
我们通常就是在做事的时候或者懒得陪孩子的时候把玩具推到他们面前,希望孩子自己自娱自乐,希望孩子通过玩具得到智力上的开发,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其实“宝宝喜欢人类,超过任何非人类的玩具。”
凭直觉就知道这是真理,这也的确是科学研究的成果。
宝宝什么时候最快乐?爸爸妈妈陪着他的时候。
宝宝什么时候学到了新东西?爸爸妈妈面对面、手把手教他的时候。
玩具永远代替不了爸爸妈妈,即便它很昂贵,即便它有很多很多功能。把一个宝宝放在几千块钱的幼儿学习桌前一天也比不上妈妈抱着她在菜市场逛一天,因而他可以听到妈妈的声音,可以看到妈妈的表情。学习和模仿在生活中悄然进行。
婴儿期的主要游戏方式是与成人互动,玩具无法代替母亲带给婴儿的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受。玩具当然无法和妈妈相比。
看着宝宝慢慢长大,陪伴宝宝的发育过程是一件很琐碎、很复杂的事情。母爱的伟大就在于它的宽容与持久。
母亲的陪伴是建立安全依赖的必须,而安全依赖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初形式。成人的依附风格被认为是直接来源于自己及他人在婴幼儿及童年时代发展起来的依附关系。这些与孩子的人际关系、恋爱、婚姻都是直接相关的。
(四)工作经历
日常工作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经常出现莫名发热、头痛、腹痛、食欲差等症状而反复就医,耽误学习。甚至有些孩子出现无力行走、发作性跌倒等表现。
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却担负着保守父亲或者母亲的一些秘密的重负,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特殊家庭中的孩子们。他们的心理负担远远超出大人的想象,而家长却毫不知情,或者不以为然。
今天特意想给大家分享这方面的内容,是希望作为家长的我们,或者作为孩子的我们,能早一些领悟早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都不是天生就会做完美父母的,需要继续努力学习,争取做得更好。
因为我只是一名临床医生,在心理学方面懂的很少,所以还有请老师们多多指导。
谢谢大家!

附:《童心密码》目录
第一部分:襁褓中的豆子(第1个月):心理自闭,分不清自己和妈妈
第二部分:怀抱里的豆子(第2-5个月):心理共生期,需要“足够好”的妈妈
第三部分:坐着玩的豆子(6—10个月):心理分化开始了,知道妈妈就是妈妈。
第四部分:满地爬的豆子(10-15个月)心理分化进行中,开始学习自我满足。
第五部分:到处跑的豆子(16个月—2岁半):心理分化矛盾期,幻想自己无所不能。
第六部分:要独立的豆子(2岁半—3岁):心理走向独立,开始有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