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集》哲学之光

论语心说|为政篇2.7

2020-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宗奇
《论语心说|为政篇2.7》----作者:李轻 庚子年 二月初三于家中作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儒家,强调人伦,强调这种热乎的人情。这点,总是被后世人所过分解读了。

道理是一样的。儒家强调人伦,但是孔子也讲,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出自《论语·卫灵公15.36》)你是对的,你有仁,我听你的……

你是错的,你昧心了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心是主宰,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孔子的仁,你要说他是甚么,实际上我个人觉得,他更像是佛法里的:

道理是一样的。实际上,仁是空。但仁,也是:心。实际上儒家主张的一种:中庸之道,便是一种:空心状态。道理是一样的。中庸,既是:空心状态。孔子的一生,無论是动情,还是动礼,都皆源于内心。他真的想这么做,很真实……这种真实,贯穿了孔子的一生。什么是真實一杯清水白开水

一杯清水是真實。道理是一样的。一杯清水,一览无余,你透过他看甚么,即是什么。没有过分解读,牵强附会,也没有遮遮掩掩,讳莫如深。就是一杯水,一杯白开水。道理是一样地。这就是仁。仁是什么,一杯白水。完了嘛,就这么简单。佛教管这个状态,叫:

我们儒家,就叫:仁。就是这么一种状态,既叫做仁。老子说:“上善若水”,实际上,就是一杯白水。佛教讲也是这个理念都是空的嘛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经》)这是一个,华语世界里,特别著名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实际上,我们所看的所谓:物质世界,他确实是:质。但是质的本来面目,是:空。是:气。可以说,世间万物都是。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佛教讲:空,是由‘气’来说的。

空中什么也没有,就是:空。“是故空中無受想行识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声香味触法……”(出自,同上)这是,《心经》详解的:空里,有“什么”。

实际上,空中什么都没有……但是空,即是色。我们的:质,是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阴、阳二气,合和而成了:五行

我们的物质世界,都是由五行,所筑成的。包括所谓的“你”,和“我”(皆,所谓地)。道理是一样的。所谓的你,所谓的我,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个“你”,“我”的主体,还是:空。道理是一样的。这个主体是不存在的

既:“你”,也是不存在的。没有“你”。“你”只是暂时的一种现象。这种“你”的现象是由因缘和合地业力所成。虽然这个世界,是空的。但是如果你不断地造业,不断地积攒、积蓄因果地话,那么你就会不断地处在,这个业力地大轮迴中。你知道,滚筒洗衣机吗。你就一直在里面,兜兜转转,兜兜转转……包括我现在也是,我也在这个物质世界里,我也在这个现象世界里面偶尔做着臆测的梦。道理是一样的。我也没有多“高尚”。没有这种东西。我也只是尽量修养,尽量的让自己,空。道理,是一样的。空,既像一杯清白水。照什么,就是什么。

1.

照什么,即映什么。但是事情过后,还是一杯白水。道理是一样的。而,当你彻底的明白了这个世界的实相以后,就是:戒,定,慧,就是修养自身

除此之外,也没什么事儿。都是空的。所以,你看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论语·为政2.7》)既然,你都已经在行孝了,为什么不敬呢。那你行孝,是给别人看地吗。那(既:行孝而不敬即是给别人看地了。道理是一样的。不敬,而行孝,是还没明白,为什么要:孝。这也不能完全怪,因为据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地雪花,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根器’,不一样,所以,导致了每个人的悟性,天赋不同。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就是有人不懂,习惯性否认一切……所热爱的,只有眼,耳,鼻,舌,身,意那点儿幻化的,夢幻、泡影的事儿。

2.

道理是一样的。在这个业力的大漩涡中,一直存在这样的人,生生不息。所以,孔子讲:“不敬何以别乎?”是让我们真心实意的去行孝。是让人走善路,从善的路径,修到:真。真,就是:空。就是:仁。人这种现象,能做到的最好,就是:真。所以,人和真人没区别也有区别。孔子罢真人叫做

换言之,觉者是觉醒的人,人,一般人,可能是暂时,还没觉醒的:真人。但都是人也都是空的道理是一样的。人怎么才能变的:真心實意,修养。除了修养二字,别無其它。

道理是一样地。----作者:李轻 庚子年 二月初三 于自家里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