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带娃又工作的时间手账管理大法
去年底,我开始测试塔主推荐的手账版式,同步放弃了原来的滴答清单,没有再续费——我曾经多喜欢那个密密麻麻的日历表的感觉。
今年开始把想做的事情和必须做的事情以手账形式记在上面,并且一项一项完成,是个挺开心的事情。经过三个多月的实践,我对自己的手账规则进行了几个版本的迭代。——尤其是,针对现在疫情期间全家三口宅在一起的生活状态。
为什么要用手账
刚需,就是健忘,大脑处理不过来工作、带娃以及斜杠生活。
手账是一个文艺的说法,本质上它就是一种时间或事件管理的形式。滴答的管理功能很强大、很细节,也因此我会不自觉地陷入——比如清单的名字或者图标——它帮我节约时间的同时又带走我更多的时间——这是我个人问题,我就是会陷入到趋于完美的格式里。
而且我原本每年就使用一个A5的记事本,正面记录工作,背面写日记,经常写到后来就一团涂鸦、乱七八糟。正好通过手账做个调整。
区分和确认“自己的时间”
这一点很重要、非常重要、极其重要。
生活的界限感来自于独立时间的界限感。由于物理空间已经融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时间便成为一种想要寻求的区隔——有时候,就是想不受干扰地做自己而已。
在不断地调整中,家庭成员逐渐明确和接受“哪些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哪些是“属于家庭身份的时间”。其他成员也会做出配合。
发现自己的碎片并集体化利用
当慢慢察觉到所有时间的时候,发现碎片其实并不多,每个小碎片都可以连在一起,用更大的片段来整理起来。比如,所有的做饭时间其实可以做一件事情——听英文。所有的吃饭时间可以做一件事情——听节目。
居家带娃工作手账版本3.0参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97645/7333343b8dcb8104.png)
以上仅作参考,我的本子上并没有标题,时间都是写的具体日期。每周日画出下周手账列表并做简单计划;每天晚上为次日做简单计划。以下为几个小经验。
时间颗粒不要太小
我最开始的版本没有区分时段,以一整天来做清单。这样做不够细致,但可以算是一个入门过渡。后来逐步加入时段栏,对于时间颗粒很大、没有密集事件的人来说,我没办法把清单细化到30分钟、甚至1小时的列表。
测试后我基本划分为上午工作、中午陪伴、下午工作、傍晚陪伴、晚上学习几个时段。
每个大时段不要安排太多事情
我之前会把“本周重点”记录很多工作上的大项、要求每天完成2-3项。但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每一项其实需要密集学习和输出,这样安排导致精力很分散,事情也一直滞后。后来我调整为一周2-3项工作重点,重要文件安排一整天(上午工作和下午工作)、甚至两三天来完成,这样精力很集中、完成度就很高。
尊重属于孩子的陪伴时间,她就会尊重属于你的工作时间
由于疫情,全家都宅在一起,又需要工作、又需要陪伴。总是融合在一起让所有的事情都是“分心”状态,但是慢慢地一切都产生了规律。现在午饭后到14点,是妈妈陪伴的时间,晚饭后到20点是爸爸陪伴的时间。
这个陪伴意味着放下手机、全身心的完整陪伴。我在和她玩了一周漫无目的的即兴角色扮演之后,开始把这个时段放进手账中,每天确定一个和生活关联的主题做一些发散的内容——比如昨天她问我开心果怎么说?今天就把坚果类的单词都在过家家中认识一遍——有个主题演戏还是比freestyle演戏简单一些啊。
在一起玩之前,我会让她看现在几点、距离14点还有几分钟,然后让她把手机上的闹钟定好,让她点击手机闹钟的“start”和“time is up 的OK”的仪式感一定不能忽略,早已准备好的酸奶,会让她在吸收喝酸奶后自动进入“妈妈工作、自己玩耍”的时间。
当然她中间会找我看看她的积木、或者让她给她答应东西,这些我都会配合她。工作时间意味着不能持续干扰,有需求还是可以提的嘛。
进卧室不要带手机,看书,睡觉
快乐的一天结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