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伴我一生(修改稿)
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是朝夕相处。也许还有一种陪伴,虽然短暂,却是一生的烙印。
——致那些曾经陪伴我的老师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位好的老师会对学生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幸运的是,在我的生命中就有过这样几位对我影响至深的老师。
高中语文老师
最早对我产生深刻影响的是高中语文老师。他个头不高,中等身材,戴着一副宽框眼镜,儒雅而博学。记忆里的他总是笑眯眯的,对待学生非常温柔,有耐心。
作为班主任的他,对我们从来只有语重心长的教导,很少苛责。“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八个字恰如其分地总结了他所有的气质。
然而,之于我,他远远不止班主任这么简单——他间接改变了我的命运。
这个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高二,那是文理分科的分水岭。身处全省知名的重点高中,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理科,而他也顺其自然成为新的理科班班主任。
自小迷恋文字和偏好历史的我却在这个节骨眼,动了学文科的心思。他得知后,先是找我谈话,痛陈利弊,替我做了留在理科班的决定。随后,他又说服了我的家人让我接受留在理科班的事实。
面对班主任和家人的苦口婆心,我无力反驳。他们口口声声都说着为我好,我只能假装听话,继续留在理科班。然而,我的内心非常抗拒这一选择,并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反抗。
我先是向家人和学校立下了一份“军令状”:如果我去文科班,一定会刻苦学习,考上北大,为学校争光。我试图用这样的方法让学校把我调到文科班。但显然,学校没有理会我这种小儿科的把戏。我“上书”多次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高二整个学年里我的厌学心理十分严重,成绩也从班级前10名一度下滑至40名开外。除了语文之外,其他科目成绩都不如人意,物理还曾考过不及格。
到了高三,我眼看高考近在咫尺,反抗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我只能以理科生的身份参加高考。
无奈之下,我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并开始奋起直追。把分数提上去,才能给自己更多选择的机会,才有可能弥补自己当初无法自主选择的遗憾。这成为我当时努力学习的唯一动力。
最终,我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并选择了合适自己的专业。毕业后,我也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并且收入不错的工作。
对于这位曾经的语文老师,我的感情很复杂。当时的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怨恨过他,恨他剥夺了我自由选择的权力,也曾因此有过深深的遗憾和不甘。
我还曾假设过,如果当时没有他,我也如愿以偿选择了文科,最后的我会怎么样?我想象过,但没有答案。因为,人生从来没有如果。现在我所拥有的一切便是最好。
多年之后,我终于释然。我理解他为学生着想的一片苦心,更懂得他的“师者父母心”。也许,正是因为他代替我做了“学理科”的这一选择,才有了我之后的诸多选择,也才成就了我现在所拥有的人生。
从这个角度想,我对他只有感激。我感激他当初替我做的留在理科班的决定,感激他没有理会我小孩子气的抗争,感激三年中他都一直让我担任语文课代表,更感激他对我文学爱好的支持和呵护。
这份复杂的恩情,将一直陪伴着我。
大学哲学老师
初识老师是在大三的马哲课上。他是一位讲课富有激情的老师,很好地贯彻了“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精神。在课堂上,他什么都敢讲,什么社会热点问题都会拿来讨论一番。
在不知不觉中,我喜欢上了他的讲课。我喜欢他对这门学科理性而冷静的剖析,也喜欢他对许多社会问题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以及身为一个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我最喜欢的是他对哲学核心精神不遗余力地宣讲,力争让我们拥有对人生、对世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后一点也是我在他的哲学课上最大的收获。
那时,每周一次的马哲课是我不变的期待,是紧张枯燥的医学课程的“调味剂”。我甚至还大胆地给老师写了一封信,不知天高地厚地谈了一些自己对哲学的看法和对他讲课的建议。
这封信,使得我和他的交流比其他同学要多了许多。后来,我得知,原本只是师范毕业的他,在一所偏远农村中学教书。但,通过自考本科,并攻读北大研究生,他成功留京,成为了一名高校老师。
我被他的奋斗故事深深感动,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在哲学课结束之后,我仍保持着和老师之间的往来,甚至有幸经常出入他的家中。
老师的家就是校园的教师公寓,面积不大,住着他们一家三口人。这个小小的一室一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满满两个书柜的书。我每次去老师家里都有收获,不是自己在那儿静静地看书,就是听老师给我们讲书。
彼时,师母读研尚未毕业,老师的闺女也才刚上小学,一家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压力非常大。但我却见不到老师脸上的愁容,对生活他永远持乐观的态度,对自己永远充满信心。
他的这种乐观积极的信念也影响了我,成为我当时克服生活困难,不悲观、不气馁的重要精神动力!
大三结束后,作为医学生的我们搬去了医院。我去老师家里看书的机会少了很多。但我听说老师开设了一门逻辑学选修课,于是又偷偷跑回校园听课。
由于时间原因,我并未能坚持修完这门课程。但逻辑学的基本方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些逻辑、理性的分析方法也成为我现在工作中非常得力的一件武器。
在这短短的一两年的陪伴时光中,哲学老师带给我的精神力量、哲学理念、逻辑学方法对我的影响深远悠长。
医院带教老师
大四那年,我在实习医院的神经内科遇到了一位带教老师。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老师,是当时科室的创始人兼主任,博士生导师。
他教授的学科叫做神经病学,是一门公认非常难的学科。然而,他却能够用通俗和诙谐的语言讲解出来,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和复杂的疑难病症,在他的嘴里都显得那么有趣!
他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神经内科大夫,就像一个侦探高手,凭着病人身上的蛛丝马迹(症状),结合推理(推理的基础是神经系统结构的掌握),再进行更多证据的探索(合理运用检查手段),最后找到“案发”真相(得到疾病的最终诊断)。
而他也通过一次教学查房证明了这一点。那是一例以“癫痫”为表现入院的患儿,我们做了许多检查都找不到病因。在他查房时,他发现在患儿的躯干部有一块不太显眼的灰黄色皮肤。他敏锐地指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疾病征象,并且以此为线索,最终确定了正确的诊断。
通过像这样的言传身教,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将工作做到极致,不轻易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对待病人和学生的态度很和蔼,令人感觉如沐春风。
在这样一位优秀的带教老师的影响下,我和其他几位同学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神经病学”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专业。
尽管,毕业后的我与这位老师再无交集,他甚至也许都不知道曾经有我这样的一位学生。然而,我真切地被他所影响着。
在短短三年医生的生涯中,我秉承的是从他身上学到的临床思维和医者精神。虽然,后来的我离开了医院,选择从事药物研究,但他为我打开了这个领域的大门,让我至今仍在这片天地里耕耘。
他,就像医学事业路上的那盏明灯。无论我走多远,他始终就在那里。
我的三位老师们,他们与我在一起度过的时光有限,却给我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或是用爱心关怀着我,或是用智慧指引着我,或是用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
他们带给我的影响,在时间的长河中幻化成另一种意义上的陪伴,使我一生铭记、感恩。